寧崎氣急反笑“你說得對,的確不能指望大明來做這些事情自己碗里的稀飯都沒吹冷,哪還有工夫去盯著別人碗里的肉”
李奈不太明白寧崎這話的意思,但從寧崎的口氣里也能感覺到這位“海漢夫子”對于大明有些不太好的觀感,只好趕忙岔開了話題道“貴方既然自稱為海漢,據說貴國在萬里海外的大陸上,不知這海漢國究竟是在何處,寧先生是否可為在下指出”
寧崎看了看地圖,順手就把太平對岸的整個北美洲一并劃拉進來“這一整塊,都是我海漢所屬的領土。”
“可為何此處標有美國、加拿大的字樣”李奈看著地圖上那片比大明疆域還要大出許多的陸地,不解地追問道“這應該是國家的名稱吧”
寧崎笑了笑道“哦,這兩個國家已經成為歷史了,在我們海漢建國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就已經被消滅了,是地圖上還沒有來得及更正而已。”
寧崎這話倒也沒有太大的謬誤,從穿越集團來到這個時空的那一刻起,幾乎就注定了加拿大和美國不會再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1620年“五月花號”已經帶著第一批移民抵達了北美建立定居點,但一直到1775年萊克星頓的槍聲打響,才標志著美國獨立戰爭打響。而加拿大的建國時間比美國還晚了大半個世紀,對于滿懷雄心壯志要在這個時空中達成“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目標的穿越集團來說,這兩個地區大概是不會有機會熬到獨立了在那之前的若干年,穿越集團所建立的政權肯定早就已經踏足北美洲的領土。
在穿越集團來到這個時空的前一年,公元1626年正月間,大明帝國與后金在遼西走廊的寧遠城發生了一場大戰。由袁崇煥指揮的明軍在內憂外患之下堅守寧遠城,以兩萬軍力抵抗努爾哈赤率領的十余萬后金軍隊。這一戰守軍依靠堅固的城防、犀利的火炮以及眾志成城的決心擊敗了來犯的敵虜,被明廷稱之為“寧遠大捷”。
這場勝利對于在對壘中已經連著輸了八九年,快要丟完東北國土的明廷來說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時年四十三歲的寧遠道袁崇煥一戰成名,在當年三月就被升遷為遼東巡撫。而年近七十的努爾哈赤則是遭受了帶兵四十多年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失敗,八個月之后便病逝了。
對于“寧遠大捷”所取得的“輝煌戰果”,大明國內的宣傳是做得相當到位的,甚至有人將戰爭結束八個月之后死去的努爾哈赤也算在了“寧遠大捷”的成果中,稱努爾哈赤就是在寧遠城下被城防炮火打傷的也不知道后金去哪里找來的神醫,能讓受了致命傷的傷員拖了八個月才死。
在努爾哈赤死后,雙方經過數次交涉之后決定暫時議和,并且在1627年正月達成了和平協議。不過大明與后金的戰爭并不是到此就結束了,到五月的時候,從朝鮮抽回兵力的皇太極便包圍了錦州。雙方在錦州和寧遠兩個戰場交戰二十多日之后,無法攻克堅城的后金軍終于退走了,這次戰役被明廷再次大肆宣傳,稱之為“寧錦大捷”。
天啟七年六月初五,也就是隨拓殖船隊去黑土港的“飛速號”護航歸來抵達勝利港的同一天,皇太極終于下令全線撤軍。第二天袁崇煥便寫了錦州報捷疏,稱這場戰役為“誠數十年未有之武功也”。不過此時雖然北方的戰事已經結束,但因為南北路途遙遠,這次大捷的消息倒是還沒有傳到廣州來。
像李奈這樣的南方人,對于發生在遙遠東北邊疆的戰事完全沒有任何的概念,朝廷的邸報雖然屢有后金率兵入侵的消息,但每次都被英勇的邊軍奮力擊退,那些北方蠻夷的危害似乎一直都處于可控的范圍。但當李奈看到寧崎所繪出的大明疆域邊界,也不禁深深地為北方的戰事感到憂慮。
“事實上遼西走廊以東的大片區域,已經不在大明朝廷的控制之下了。”寧崎說著又用筆在地圖上勾劃了一下,將錦州以東的大片地區直接劃出了大明的疆域“以實際控制區而言,從這條線以東、以北的地區都已經是后金的地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