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奈這段時間天天跟海漢人打交道,對于他們所采用的度量衡也慢慢熟悉了,十五海漢噸大致相當于三萬斤,這種產量放到佛山足以嚇尿一大堆老鐵匠了。但或許是這段時間在海漢人地盤上看到的不可思議的奇跡實在太多了,李奈并沒有對這個數字感覺到特別的驚訝。他心中只是在想,自己這些天在這里所看到的海邊鐵船、勞工們用的鐵制農具、海漢民團裝備的鳥銃和紅夷大炮,其原料大概都是來自于這里的煉鐵高爐吧。
冶煉廠房中的溫度實在太高,兩人在這里沒有待太長時間就感覺大汗淋漓,在劉星禮的建議下,他們又來到了旁邊的選礦車間參觀。在這里李奈終于看到了傳說中擁有千人之力的機關三臺蒸汽動力的礦石粉碎機。
之所以會有三臺,是按照礦石的不同尺寸來進行粉碎作業。最大的礦石會被先送進顎式破碎機壓碎到下一臺機器能夠操作的尺寸,經過三臺粉碎機的連續作業之后,原本大塊大塊的礦石便已經變成了可以直接送進煉鐵高爐的大小。
冒著白煙的鍋爐,吭哧吭哧緩慢而堅定地轉動著的巨大飛輪,來回往復運動的曲柄連桿,加上機器里礦石被不斷粉碎的破裂聲,讓李奈十分直觀地領略到了蒸汽機械的巨大力量。當那些碩大的礦石變成了碎渣從出料口倒出來的時候,李奈深深地倒抽了一口冷氣這些原本要耗費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礦石粉碎工作,海漢人憑借這些古怪的自動機關僅僅在片刻之內就做到了
李奈的見識可比水寨把總羅升東廣得多,雖然他不懂這臺機關是如何運轉起來的,但他已經能想到這東西更多的用途接上吊錘就可以用來打鐵,連上磨盤就能用來磨米磨面,但凡是需要大量人力才可完成的工作,都可以用這種機關來替代若是這種機關夠多夠大,恐怕用來移山填海都不是問題。海漢人手里掌握了這樣的技術,也難怪他們僅僅以數百人之眾,便能在勝利港這地方做出如此之大的局面。
從一號基地通往內陸田獨工業區的陸路在這次的風暴中也受到了一定的損毀。雖然建設部在施工時已經按照鄉村公路的標準,每隔一定距離就挖出橫穿道路的排水溝,并且在上面覆蓋青石板,但由于前幾天雨勢太大,不少地方的排水溝還是被山上流下來的雨水沖毀,一部分地勢較為低洼的地方出現了池塘一樣的雨水淤積。
施耐德為李奈安排了特別的交通工具牛車,雖然速度比較慢,但也省去了踩在爛泥中行進的麻煩。李奈注意到沿途被雨水沖毀的地方都已經有勞工在海漢人的指揮下對道路進行搶修,即便是一些因為積水太多暫時無法施工的地段,也在水洼里搭起了跳板,以便于運貨的牛車能夠通過。除了驚嘆于海漢人的災后應對速度之外,李奈也注意到海漢人對于保持交通順暢的重視。
因為路上的耽擱,十幾里的路程走了將近四個小時才到,但下車之后的李奈卻并沒有多少疲勞感,反而顯得異常興奮。他下車之后所看到的第一個建筑物,便是一處類似于一號基地的寨堡,只是寨墻的似乎不如一號基地那么堅固高大而已。但從大門兩邊左右延伸開去的寨墻幅度來看,其占地面積應該不會比一號基地小。
這里自然便是田獨工業區的中心樞紐二號基地,雖然從一開始的設計目的就不是將其建成軍事堡壘,但在不斷的完善修建當中,還是具備了一定的防御能力。基地內除了有能夠容納三百人居住的營房之外,剩下的幾乎都是各種各樣的倉庫,用以儲備工業所需的各種設備、原材料和出產的商品。
雖然防御能力上不如一號基地,但這里的建筑因為其功用的關系,大部分都修建得比較牢實,每一棟庫房外面都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統,因此二號基地在這場連綿多日的大雨中并未遭受到大的損失。簡單吃過一點東西之后,施耐德便帶著李奈出了基地,開始參觀工業區。
施耐德為李奈安排的第一個參觀單位是工業部的試驗車間,這里主要利用現有工藝,開發各種新產品,并制備一些暫時無法大規模生產的工業和化工原料,比如火炮拉火管所用的氯酸鉀等等。而玻璃文具、香皂、火柴等產品最早都是在這個地方進行的研發,并且后續的產品深度開發也將在這里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