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柞微微點了點頭,管事口中的七公子便是之前被海漢人送回升龍府的鄭林,要論資排輩,鄭柞和鄭林倒是同輩,鄭林在鄭家這一輩人中排行第七,鄭柞歲數還稍大一些。
鄭林被送回升龍府的時候,還帶回了海漢贈送的精鹽樣品和貿易的要求。對于正處于鹽荒的北越來說,這個消息無疑是雪中送炭,很快鄭家便派出商隊與海漢方面接觸,并順利完成了第一筆兩千斤精鹽的交易。對其他人而言,海漢人或許不過是一群普通的外來海商罷了,買賣食鹽也只是為了牟利而已,但鄭柞卻對這些人的來歷十分好奇,曾仔細地向鄭林詢問過關于海漢人的情況。
按照鄭林所說,這些海漢人是在七月間才在越南海岸出現的,他們用船隊在清化裝了一批難民之后便直接去了位于東北方向的某個小海灣建埠,然后用很短的時間就搜羅了數千本地人,在那里開礦采煤。到他被海漢人送走的時候,那個港口已經成了一處頗有規模的市鎮,數千居民在海漢人的管理之下開始在當地過上了安穩有序的生活。
只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便在荒無人煙之地建成市鎮、港口,鄭柞認為這可不是一般海商能夠做得了的事情。而且按鄭林所說的情況來看,當地只有精煤出產,并沒有建立鹽場,那么海漢人運來交易的這些精鹽肯定是來自別處或許就是當地出產精煤所運往的目的地。
之后從海漢方面又傳來了對方希望出售軍火的信息,這下鄭柞就有點坐不住了。如果是尋常的武器也就罷了,升龍府有官辦的兵器司,專門打造軍隊所用的武器,但對方可是說明了是賣火槍火炮,這玩意兒兵器司可造不出來。
現在的越南軍隊雖然并沒有開始裝備火器,但這不代表越南的軍方高層人士不知道火器的厲害。事實上從16世紀開始,各種較為原始的火繩槍已經通過各種渠道開始流入越南,但這種零星流入的數量根本不足以裝備軍隊,只能成為少數權貴收藏的玩物。而越南的匠人一直未能掌握火槍的制造技術,這也直接導致了這種武器無法在越南國內進行大規模的制造。至于火炮就更為稀少了,升龍府僅有的幾門炮還是當初大明統治時期留下來的老古董,現在能不能用都難說。
鄭氏掌握北越政權之后,也有過購置火器裝備部隊的打算,但卻一直苦于沒有這樣的門路。那些能夠火器的西洋傳教士大多都在南部活動,南北開戰之后就已經在北方絕跡了。而北面的大明顯然更不可能向升龍府方面出售這樣的先進武器,大明皇帝恐怕巴不得越南國內亂成一鍋粥,然后派兵過來收拾殘局,重新占領這里。鄭氏雖有強軍之心,但卻沒有合適的渠道去實現這個目標。
但海漢人的出現似乎讓鄭氏面前出現了一絲曙光,這下鄭柞也不敢把與海漢人的貿易關系僅僅視作撈快錢的門路了,而是趕緊上報了父親鄭梉。作為北越軍政大權的實際掌握者,鄭梉自然也很清楚軍火買賣意味著什么,既然現在有商人找上門來愿意向北越出售火槍火炮,那至少得去看看是真是假。出于謹慎考慮,鄭梉不太放心讓外人去主辦此事,而是讓長子鄭柞親自跑這一趟,與海漢人接觸一下,看看對方究竟是什么意思。
鄭家商隊這次派出的兩艘船都并非海船,因此在駛進港灣靠岸的時候,船體顯得比岸邊的兩艘福船小了許多。而鄭柞也注意到那艘白色的帆船一直在不遠處的海面上游弋著,這讓本來打算近距離觀察一下這艘船的鄭柞略微有點失望。
鄭柞下船登岸之后,首先注意到對方迎接自己這些人的服裝與明人有明顯的不同,幾乎全是及腰短衣,頭發也是短短的連發髻都沒有,應當便是鄭林所說的海漢人了。
鄭柞帶來的這個管事與錢天敦倒是已經在過去的交易中見過兩次,由他們分別介紹雙方的主角。陶東來聽到對方的身份時也是精神一振,雖然照大多數人的看法,越南不過是個番邦而已,但這鄭柞好歹也算是歷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這可是穿越之后第一次接觸到這種層次的歷史人物,可以說穿越集團的存在已經真真切切地開始影響到這個時空的歷史進程了。
雙方寒暄了幾句之后,陶東來便邀請鄭柞等人進入岸邊搭建好的帳篷中商談。落座之后,陶東來開門見山地說道“關于貴方提出擴大食鹽交易量的建議,我方經過慎重考慮之后,認為剩下的三個月當中可向貴方二十萬斤鹽,等到明年可以把交易量進一步提高到每月十萬斤。這次我們的船隊帶來了精鹽三萬斤,稍后就可以驗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