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運煤車都是在大本營打造好底盤、輪轂之后用船運來的,到了這里之后在底盤上用木板建成四面車廂壁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了。每趟運煤車由四節車廂組成,一次可裝運煤炭十噸左右,只需兩到四匹牲畜就可拉動。雖然運輸的效率不高,不過使用的成本倒是極低。
在貨運港以北地區的山腳下,還有好幾處工坊,主要是磚瓦窯、石灰窯和水泥窯,出產都是供給本地的基建項目所需。這些產業因為灰塵較大,所以也被安置在了遠離居民區的地方盡管也只有一公里左右,但這已經算是管委會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了。
管委會倒是還想申請在黑土港也引進玻璃產業,但執委會經過考慮之后回絕了這個要求。倒不是執委會擔心玻璃制造的工藝技術外泄,畢竟很多關鍵性的技術指標是掌握在穿越眾技術人員手中的,主要是目前大本營也在拼命擴大玻璃制品的產能,根本抽不出技術人員進行外派,反倒還有大量的技術崗位缺口需要想辦法填補。
這幾處工坊便算是黑土港現有領域的北端了,再向北就是大片的無人山區,除了荷槍實彈的狩獵隊之外,一般都不會有人深入到這些密林中去。
陶東來一行人又折回向南,順著運煤軌道前行。顧凱指向前方一處山口道“穿過那個山口,就是礦區了。”
目前的黑土港采礦區分為三個開采點,均為露天開采模式,其中一個開采點是出產大本營需求量極大的焦煤。在進入礦區之前,陶東來便看到了幾個冒著黑煙的炭窯。這也是黑土港煤炭配套產業的一部分,礦區將部分焦煤制成焦炭再運回勝利港,并且從這個過程中所獲的煤焦油中提取瀝青。只是這里的生產環境和生產設備都極為原始,在這里工作的歸化民也全都是被煤煙薰得烏黑,根本看不出本來的面貌。
抵達了第一個開采點之后,作為礦業主管領導的田葉友開始向陶東來介紹這里的生產情況“這個開采點是我們來考察時確定的第一個地方,所以我們將它命名為一號礦。目前每天有四百名勞工在這個礦上工作,每天的原煤產量大約在二十五到二十八噸。”
陶東來注意到這里的礦坑直徑大約已經有兩百米,隨著不斷的掘進呈現一個漏斗狀,最深處至少已經有十米左右。下面礦工所挖掘的煤炭,由一輛接一輛的小推車不斷地送到地面上,裝運到更大的平板車上。每裝滿一車,便會有牲畜拉著送去指定的洗煤場,在那里經過洗煤篩選之后再裝車運往碼頭,或是燒制焦炭的炭窯。
看到陶東來皺起眉頭,田葉友似乎猜到他心中所想,搶先說道“我們最近會在這里架設絞盤式的運煤車,用以進一步提升運輸效率。”
后世的露天煤礦有大型貨車裝運,運力上不存在問題。而現在的黑土港礦區顯然不具備那樣的條件,人力小推車的方式又實在太低效,所以相關部門也在不斷的設法提高這個過程中的轉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