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奈越想越覺得自己的猜測有理有據,上次來勝利港便聽說海漢人去海外某地開發了一處煤港,這次來又聽說在東邊的某個海灣新建了一處鹽場,這種拓殖圈地的行為對海漢人來說是再正常不過了。有了這些以往的事跡作為鋪墊,如果有朝一日海漢人真的在珠江口外占了一塊地方,那李奈絲毫都不會覺得驚奇。而且海漢人做事一向都是謀定而后動,他們如果真看上哪個地方,很有可能現在就已經開始在為此做準備了比如說眼前的這條尚未完工的新式武裝帆船。
李奈的猜測在大體方向上是沒什么錯,不過他還是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穿越集團想要真正把影響力擴展到三亞之外的地方,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現在在臺灣海峽交戰的雙方,不論是許心素還是鄭芝龍,其麾下控制的人口、地盤、船只,都遠遠超過現在的穿越集團,而這樣的差距可并不是依靠極少量的先進炮火裝備就能彌補的。說白了人家打輸了一仗兩仗,甚至連著輸個一年半載也還扛得住,但現在的穿越集團哪怕只輸上一次,就有可能影響到未來的發展前景。因此穿越集團制定對外政策的時候一向都是慎之又慎,特別是是否需要采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更是連一向桀驁的軍警部都不敢枉自下定論。
穿越集團現在集中各種資源搞新式帆船的開發,固然是為了將來的勢力擴張做準備,但這種擴張也并不見得需要真刀真槍地一點一點去把土地拼回來如果僅僅是為了土地,那海南島就足夠穿越集團開發二十年了。
穿越集團所更看重的,是對外的實際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并不是單方面的軍事實力壓制,更重要的是經濟、文化上的滲透和影響,軍事手段最終只是起到為對外擴張保駕護航的作用而已我不一定要動手打你,但我會通過各種方式讓你知道我很能打,而且是可以一口氣打十個的戰斗力。執委會允許李奈進入造船廠參觀最新的成果,其實也多少有一點這種炫耀武力的意思在里面。
而李奈在這里參觀的過程中,也一直在思考,為什么這群跨海而來的海漢人能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里就創造出了如此的局面。按照李奈所接觸到的幾位海漢執委的說法,這是“體制的優越性”。從他們發表言論時臉上那種驕傲的神情,李奈可以體會到他們的這種“優越性”基本就是針對大明而言的很顯然,海漢人認為大明的體制存在著很多問題。
李奈雖然不知道什么叫做公知,但在執委會對大明社會的分層定位當中,像他這樣具有一定功名和身家的知識分子,便是被執委會明確地定義為“大明公知”。這部分在大明社會中也擁有相當的影響力,正是執委會輸出文化和價值觀的重要對象。
李奈在與海漢人的接觸中不斷地摸索著這個群體在勝利港所作所為的真實目的,而執委會同樣也把與李奈的接觸當作了未來與明朝士人階層接觸的一個范例看待。以穿越集團現有的教育機構規模來說,十年內都難有大成,要想逐步攻略大陸地區,那就必須要有一大批為了穿越政權搖旗吶喊的吹鼓手才行,而如果選擇比較有文化基礎的人來進行有目的的栽培,其速度肯定要比培訓那些目不識丁的土著小孩快得多。像李奈這樣并不反感海漢文化,而且跟穿越集團有較深利益糾葛的大明文人,便是非常合適的拉攏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