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爺子的專業就是研究經濟作物,既然老專家都說了海南島不適合種棉花,那大家就只能把眼光放到島外了。看樣子穿越集團所需的各種紡織品,現階段也都只能依賴于從外面進口。不過這個時候袁老爺子又給了灰心喪氣的執委們一個小小的驚喜海南島雖然不適合種棉花,但根據后世的農業開發經驗表明,海南島的部分地區的環境適合用來種桑養蠶。
對于袁老爺子的這種說法,有人也表示出了質疑穿越之前怎么沒聽說過海南出絲綢什么的
袁若修解釋說,海南的四季溫差小,每年養蠶時間比內陸長了幾乎一倍,很適合用來搞大規模蠶桑產業。實際上海南開始大規模的種桑養蠶是從21世紀初期才開始的,到穿越之前還沒滿十年,雖然已經驗證了可行性,但因為在海南農村推廣的規模還不算很大,所以還沒有太大的名氣。不過根據穿越前國家制定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20年的時候海南全省的桑園種植面積將會達到60萬畝,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口也將超過百萬,會成為全國蠶桑絲綢產業鏈最完整的產地之一。既然國家對海南蠶桑產業有這么大的規劃,那就說明在這里種桑養蠶是可行的。
這下就完全把執委會的興趣勾起來了,生絲在這個時代完全就是軟黃金,西方國家的商人每年都是拿著真金白銀遠渡重洋來中國排著隊求購。根據非專業歷史學家寧崎所的資料,福建海商許心素在同時期賣給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生絲,價格高達每擔140兩銀子以上。而袁若修所的后世生產數據表明,2006年海南瓊中一地的種桑面積達三萬余畝,年產鮮繭三萬擔,折算成生絲大約在四千擔上下,照現在的生絲外貿價格可是一筆巨款了如果織成絲綢出售,那價格至少還能再翻上一番,要是操作得好,這門生意能賺回來的錢不會比軍火貿易少。
袁若修進一步指出,開發蠶桑產業的好處并不僅僅只是出產絲綢,同時也可以帶動果桑、茶桑、菜桑、竹編、紡織、進出口貿易等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對促進地區的經濟開發將會有非常積極的影響。甚至日后只需絲綢這一樣產品能上得了規模,就足以把整個東亞地區的貿易中心部分轉移到海南島來。
當然了,好處這么多,要開發這個項目也并非沒有困難。在執委們就快要叫囂立刻推廣桑園種植之前,袁若修向大家說明了開發這個產業的幾個主要難點。
第一個便是海南的雨季問題,每年的七到十月都是海南島的雨季,高溫高濕的環境會讓細菌真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如果沒有合理的措施,很容易大范圍地爆發蠶病造成減產;第二個問題是海南本地的野外昆蟲多,有些種類同樣會以桑葉作為食物,并且會傳播蠶病,也是隱患之一;第三是本地的民眾毫無養蠶經驗,農業部也嚴重缺乏相關技術人員,要在短期內做大規模的推廣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最后一個原因是本地并沒有優良的蠶種,因為這玩意兒無法長期保存,所以穿越前農業部也并沒有攜帶蠶種,只帶了數棵適應海南氣候和地理條件的桑樹過來,要開發這個產業就必須設法從外地引入蠶種,并且需要花時間在本地重新培養出能抗高溫高濕環境的新蠶種才行。
等袁若修把其中的門門道道講清楚,執委們一開始的勁頭已經消散了大半。不管是從大陸地區引進蠶種、在本地搞科研育種、培訓技術人員、在農村大規模推廣,沒有哪一個環節是能在短期內完成的,整個產業從規劃到投產,沒兩三年的工夫恐怕見不到成效。這產業好是好,但只能先列入農業部的開發計劃之中,一步一步地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