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眾客商有的還在琢磨著價錢,有的已經立刻舉牌報價“二百”
“丙商號出價二百元”陶東來大聲應道。
其他人這才反應過來,趕緊舉牌報價。兩寸的海漢銀鏡在廣州的市價目前在每面三十五兩以上,這五十面鏡子的市值超過一千七百兩銀子,現在報價才二百流通券,也就是二百兩銀子而已,還有什么好猶豫的
“二百二十”“三百”“四百”
來自大陸的客商們已經等得太久了,顯然沒有足夠的耐心按照每次二十元的幅度來進行加價,很快就有人開始以百元為單位往上提價,畢竟這東西的市值在那里擺著,大家都很容易估算得出自己的報價有多大的利潤空間。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奪之后,最終是來自肇慶府的某何姓商人以一千三百二十元的價格拍下了這五十面兩寸銀鏡。其他客商有的是認為以這個成本運回廣州發售的利潤已經不是太多,畢竟運回之后還得要向官府繳納一定的賦稅。還有的客商是察覺到了競爭的激烈程度,想把錢留到后面競買更好的商品。而這位何姓商人則是考慮到這些鏡子運回肇慶府之后,市值起碼是在兩千兩以上,以這個較高的價格拍下還是能有比較大的賺頭。
當然這個成交價對于穿越集團來說就更理想了,兩寸銀鏡對外的發售價是每面二十元,經過這么一番競爭之后,就多賣了幾百流通券,增值的速度簡直不能更快。而且對于今天的所要拍賣的貨物來說,這五十面鏡子不過只是一道開胃菜而已。
接下來幾種更大尺寸的銀鏡更是不斷地競拍出了高價,最后五面一尺方鏡竟然拍出了六千多元的總價,足足超出原本的發行價50。這倒不是客商們有錢任性,而是一尺方鏡在現在的廣州市面上的確是個稀罕物,經過幾個月的炒作之后,單面的價格已經穩定在一千五百兩以上,近期甚至有江浙富商在廣州出一千八百兩求購一面海漢方鏡而不得的事例。
以目前這個價格拍下來,運回大陸之后其實還是很有賺頭的,而且這玩意兒往自家商行里一擺,那招來的客流肯定會有明顯的提升,廣告效應就足以炒作很長時間了。
當天的拍賣活動在各家客商的強烈要求之下,一直持續到了太陽落山才結束。僅這大半天的成交額就已經突破了三萬元,而且比起以前的發售方式,成交價格平均上漲幅度超過25,陶東來在當晚總結會上用“形勢喜人”來形容這一天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