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一直被穿越眾稱為“猴子”的東南亞人種,大明和深度漢化的北越顯然更符合執委會對歸化民的要求。據說首批抵達本地的北越移民中,也已經有人報名參加了第四批的民兵。
穿上灰布軍裝的第三批民兵以排為單位,扛著最新裝備的二七式燧發槍列隊走過主席臺。這種軍服的樣式更接近于后世八路軍新四軍的軍服,對襟短衣、長褲綁腿,加上牛皮武裝帶和布鞋,統一在左臂上佩戴“海漢民團”臂章。不過由于大部分人都還留著發髻,因此并沒有配發穿戴不便的短檐布帽,而是使用了樣式統一的藤盔基本就是照著鄭成功藤牌軍的藤盔樣式復制而來的。
根據基層反饋回來的消息,軍警部已經逐步取消了原來的迷彩軍服,代之以造價更低,更適合大規模裝備的灰布軍裝。而民兵們顯然對這種軍裝的接受度更高,因為他們普遍認為花里胡哨的迷彩式軍裝簡直就是乞丐打扮,毫無威風可言,而且這種看法還蔓延到了民眾當中,大大影響了民眾對軍隊戰斗力的直觀感受。軍警部不得不默默地開始回收當初發下去的迷彩服,并且將其中一部分發往了黑土港錢天敦訓練的那支以山地叢林為活動地區的作戰部隊或許才是真正需要迷彩軍服的地方。
陶東來和顏楚杰等人站在觀禮臺上,一邊看著臺下齊步前進的民兵方陣,一邊也在思考著軍警部的未來規劃。
目前穿越集團的民團力量經過了數次擴編之后,算上仍在訓練中的第四批民兵,已經擁有兩個連的保安和共計五個連的民兵其中有一個連屬于軍警部授權錢天敦私下搞的作戰部隊,執委會對其真正編制并不是很清楚。
但這樣的軍隊規模對于穿越集團的擴張速度來說仍顯薄弱了一些,特別是在海上的作戰力量,現在仍然處于幾近于零的狀態,連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戰船都沒有,更談不上正式的海軍或者水兵的編制。五個連的民兵看起來似乎已經不少,但要分別駐扎在大本營、鐵爐港、黑土港和涂山半島等地,實際可以機動的兵力也少得可憐。換句話說,穿越集團現在的軍力估計堪堪能夠自保,但想要對外發動軍事行動卻還顯得嚴重不足。
要改變這樣情況,軍警部認為除了不斷地擴編民兵之外,對適齡民眾進行大面積的軍事訓練也是解決方法之一。把適齡的民眾變成民兵,再把現有的民兵變成職業兵,以此來換取有限軍事力量的機動性,這樣至少有能力在必要情況下能夠發起對外的小規模軍事行動。
“陶總,這兩個方陣是從上個月開始接受訓練的普通歸化民。”站在陶東來身邊的古衛輕聲介紹道。他目前是整個訓練營的負責人,所有的軍訓計劃都由他來制定并組織實施。今天的這場閱兵式,也可以看作是古衛個人向軍警部和執委會交上的一份大卷。
陶東來從沉思中回過神上,抬手向經過主席臺的民兵方陣致意。這些非正規民兵并沒有接受深度的軍事訓練,他們目前的訓練內容都是以熟悉軍令、隊列行進和基本軍事技能為主,甚至連火器都沒有接觸到。這些非正規民兵裝備的武器分為兩種,一是長達五米的木制鐵尖長矛,不用說這便是模仿的歷史上有名的西班牙長矛兵,可以在戰時與火槍兵配合作戰,相關戰術已經非常成熟也并不復雜,穿越眾直接便可以套用到這些沒有多少軍事基礎的民兵身上。另一種則是配備藤牌短刀的藤牌兵,其主要作用便是配合長槍兵的作戰。
當然了,軍警部并沒有指望真的把這些兵種派上未來的戰場打主力,他們將要承擔的還是日常的駐防任務,以便盡可能把已經開始職業化的火槍部隊從駐防中解放出來,成為真正的職業化軍隊。而這些長矛兵也好,藤牌兵也罷,在戰時最大的功能并非殺敵,而是充當運送物資,打掃戰場,救護傷員的后勤力量,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軍警部是不會把這些人派上正面戰場作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