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柏最初還對海漢軍的戰斗力抱有疑慮,擔心他們守不住計劃中的臨海陣地,但打了幾仗之后,鄭柏的這種擔心便慢慢轉換了方向海漢軍明明具備了極大的優勢,但就是不主動發起進攻,是不是在有意營造一種對峙的局面,以便向升龍府索要更多的條件
不管海漢軍打與不打,只要維持目前的對峙局面,軍費都在按照作戰時期的標準計算,這對于北越來說無疑是一筆虧本買賣升龍府花了極大代價請來的雇傭軍,可不是為了擺在這里好看的。
鄭柏一開始試圖通過馮安楠這個聯絡官向海漢軍方面施加一些壓力,但馮安楠顯然不太賣他的賬,一句“一切作戰方案以聯軍前線指揮部的命令為主”就把鄭柏給擋了回去。
對于這樣一個借口,鄭柏肯定是不服氣的聯軍指揮部好歹也是聯軍的頭銜,怎么就你海漢一家在做主,我這邊幾萬人的軍隊卻沒有發話的權力。但要說鄭柏因此跟海漢人發生沖突甚至翻臉,那肯定是不可能的,現在北越的防線就指望著海漢軍的協防,如果不是在敵后構筑起了聯軍陣地,那山嶺防線這時候應該已經被南越軍攻破了。而之后己方反攻南越叛軍的計劃,肯定也要視海漢軍的動向來配合行動才行了。
一計不成,鄭柏又生一計,派了親信到運輸補給品的隊伍中,去聯軍陣地給二兒子鄭廷捎信,試圖讓他去向海漢將領催戰。
鄭廷所指揮的北越協從軍在開戰之后承擔了聯軍陣地八成以上的作戰任務,并且表現也算是可圈可點,麾下部隊從最初的緊張忙亂,敵人還沒有進入射程便有人開槍亂射,到現在逐步開始習慣了火槍作戰的節奏,面對敵軍所發起的沖鋒終于能做到從容應對。
指揮部對于鄭廷在作戰指揮中的表現也比較滿意,開始讓他作為北越軍方代表列席指揮的日常作戰討論會。當然了,關于特戰連在南越敵后展開破襲戰的詳情,指揮部還是對鄭廷為首的北越軍官有所保留。畢竟這涉及到兩百多人的安危,其中還有多名穿越眾和“探索號”這樣的重點保護對象,要是走漏了消息很可能會給執行破襲戰的部隊帶來危險。
但鄭廷所表現出的態度卻讓鄭柏派來的使者有些始料不及,他并不贊同鄭柏提出催促海漢軍主動進攻的辦法,恰恰相反的是,鄭廷認為現在北越軍的主要任務就配合海漢軍的作戰計劃,由聯軍指揮部來指揮接下來的戰斗。
鄭廷這幾天從討論會上已經逐步了解到海漢軍的作戰目標,知道他們并非是以殺傷南越軍的數量為目的,而是打算要成建制地消滅掉南越軍中那支神秘的火槍部隊。鄭廷對于指揮部所確立的這個作戰目標是相當認同的,經過多場戰斗之后,鄭廷已經充分認識到火槍部隊在與傳統部隊作戰時所具備的優勢,也明白了為何北越大軍會在對方一支火槍部隊的打擊之下就連連戰敗,潰退上百里。如果南越的火槍部隊沒有被消滅,那就一直都將是能夠威脅到北越安全的一根毒刺。
當然更重要的是,自開戰以來,指揮部的所有決策都在事后被證明了正確性,這也給北越協從軍包括鄭廷這樣的高層軍官在內造成了指揮部“絕對英明”、“絕對正確”的印象。對于跟指揮部命令相左的意見,鄭廷下意識就會認為指揮部的安排肯定更為正確,要想取得戰斗勝利就必須遵循指揮部的意見。既然現在指揮部的命令是固守陣地,那么大家照做便是,何必要冒著死傷的風險去沖擊南越軍的大營
鄭柏在得到回信之后感覺有些無奈,他隱隱能察覺到在海漢人所訓練的這支軍隊中,對于戰爭的看法似乎已經與自己有所不同。這種差異并不是存在于戰術層面,而是指揮官所持的立場比如鄭廷就更認同海漢的做法,將不動變為主動,以時間來換取戰略優勢。至于說耗費了多少物資錢糧,那不應該是軍人考慮的事情,軍人只需要知道怎么打贏戰爭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