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趨勢來看,一些執委負責的衙門規模太小,很明顯就會在票源分布上吃虧了。例如顧凱負責的外交、法務部門,基本上就是個空架子,加上他和的大洋馬女友一共也就十幾號人。而信產部的蒙賀就更慘了,手下的人數雖然跟顧凱差不多,但一多半都是身兼數職,選票會流向哪里真的很難說。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參加選舉的周恒行在最初就是隸屬于信產部的編制,不過后來又被借調到了民政部門而已。如果周恒行這次逆襲成功,那也算是一個下克上的成功戰例了。
與陶東來交好的白克思、寧崎、顏楚杰等人的繼任幾乎是確定無疑的事情,他們不但會擁有本部門的支持,同時陶東來主管的建設部因為沒有自己的參選人員,肯定也會有相當一部分友情票流到這幾人的名下。
開始投票當天,陶東來和施耐德帶著駐廣辦的選票回到了勝利港,并參與了投票環節。黑土港和駐崖辦的選票則是已經在一天前由顧凱帶回到勝利港。執委會在勝利港和田獨兩地分別設立了投票票箱,并且投票全程向本地歸化民開發參觀。雖然現在歸化民還不具備投票的權力,但執委會相信這種“民主的啟蒙”還是有必要早點開始做,讓歸化民知道他們所效忠的執委會究竟是怎樣組織起來的。
如果不是有后世的股份公司制度作為參考,想要擺平這么一大群股東的分歧還真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從管理制度上對股東的權益進行明確的規定之后,很多看似復雜的糾紛就有了判定可行與否的依據。而施耐德制定的這套公司制度在細節上的考究,是這個時代的大明商人們所萬萬不及的,他們發現自己所有能夠設想到的狀況,似乎都能在這套制度中找到相關的規定和解決辦法。即便是最初還頗有點優越感的幾家商戶,在意識到海漢人的經營管理水平遠高于自己以后,也開始對“瓊聯發”的發展前景有了更多的期望。
對于這個時代的大明商人而言,判斷同行經營水平高低的參考標準就只有兩條,一是盈利能力,二是管理手段。穿越集團所展現出的盈利能力已經無人能夠質疑,即便是整個廣東最大的幾家商號也不敢說自己能比海漢人做得更好。至于海漢人的管理手段或許在此之前還不是太為人所知,但在見識了“瓊聯發”的公司制度之后,所有人也都意識到自己與海漢人在經營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人家能在一年之內就把生意做到這么大的規模,那也不單單是靠著販賣幾樣稀罕玩意兒就行的。
正是在商業能力得到了合作伙伴們的認可之后,“瓊聯發”的籌備工作才得以順利結束。草簽合作協議只是這個工作告一段落的象征,接下來還有很多事務需要“瓊聯發”的籌委會一一去處理。當務之急,便是確定“瓊聯發”的開張流程。
以股東們的意見,成立“瓊聯發”這樣的大消息,自然是得在廣州好好宣揚炒作一番,力爭能一炮而紅。但施耐德這邊卻是想要把成立儀式放到勝利港舉辦,因為執委會也要求他一定要在周年慶的時候找個由頭,安排穿越集團在大陸的主要合作伙伴到勝利港進行一次考察。
當然考察什么的只是個借口,執委會的主要目的還是想借著穿越周年慶的機會,向未來的合作伙伴們近距離展示一下肌肉,從而讓他們能對穿越集團具備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