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當初商量好的持股比例,海漢方將作為最大股東,自動持有每個項目五成一的股份,而剩下的四成九,則將向十二家股東進行募股。考慮到某些項目可能并不為股東們看好,如募股結束出現資金不足計劃所需的情況,將由海漢一方負責補足。另外為了避免股東們在某些熱門項目上發生爭搶,對外這四成九的股份將按該項目入股人數進行平均分配,如其中有人認為配額超過自己愿意認購的數目,那么再把超出的部分拿出來分給其他愿意認購的股東。
這次商務部門為“瓊聯發”所準備的募股項目一共有七項,內容均在眾人手中的項目說明書里。其中既有在瓊州島發展蠶桑業這種長線投資,也有見效會比較快的陶瓷業規劃;既有三亞內河港開發計劃這樣非常實際的基建項目,也有一些股東們覺得比較玄乎的項目,比如勝利港至廣州定期客貨運航班計劃。
即便是項目計劃資金最少的陶瓷業,也開出了五萬兩白銀的募股盤面,其中兩萬五千五百兩由海漢方出資,剩下兩萬四千五百兩由十二家股東競爭,最低準入門檻也高達一千兩。盡管費用不菲,但作為收益明顯可見的項目,十二家股東都表示了出資參與的意愿,于是僅僅只用了兩分鐘就完成了這個項目的募股,平均分攤下來每家不過兩千兩出頭,倒是談不上什么負擔。
計劃書上標明的項目投資期為半年,在這段時間內“瓊聯發”要在本地組織修建瓷窯,從大陸雇傭技工,完成瓷器的生產開發,并要找到外銷的渠道。
16到18世紀期間,以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為首的西方海商從大明購買了海量的瓷器運往歐洲。1603年荷蘭人的武裝船隊曾在馬六甲海峽截獲了葡萄牙的一艘商船santacatara號,船上竟然有總重60噸,超過十萬件的瓷器。隨著荷蘭在17世紀取代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遠東地區的海上霸主地位,由荷蘭東印度公司運往歐洲的瓷器數量就急劇增長,根據東印度公司殘存的檔案統計,17世紀上半葉,通過其商船運往歐洲的瓷器至少超過300萬件,整個17世紀販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可打2000萬件以上。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商人,都絕對不會忽視瓷器這一門利潤非常豐厚的買賣。海漢人既然能夠有辦法在瓊州島經營瓷器業,那股東們當然也不會錯過了這個白白賺錢的機會。如果一切進行得順利,那投進去這點銀子在年內就可以成倍地收回來了。
在項目的募股結束之后,立刻有人送上了協議書,供股東們簽名畫押。至于收錢倒是不急,反正后面還有很多項目,大可談完之后一并收取。這協議書需要繳納入股金的收據才能生效,倒是不用擔心有誰能逃票。
按照執委會和有關單位的安排,在這一天會有數場不同內容的產品推廣會。除了每季都有安排,由各個生產部門加上商貿主管單位聯合組織的拳頭產品推廣會之外,這次還額外增加了由教育部門組織,專門針對貿易對象的學齡兒童教育課程推廣會,以及新成立的“海漢軍工”舉辦的軍火產品展銷會當然這個就只是針對個別客戶的專場推廣會了,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去的。除此之外,還有最為吸引眼球,但卻設立了準入門檻的“瓊聯發”開發項目說明會。
“瓊聯發”在廣州那邊籌備組建的時候,就已經在當地商圈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動。將這么多富商組織在一起,成立一家經營范圍跨省的大商行,過去還從未有過這樣的先例。當然很多局外人也并不知道,“瓊聯發”的投資方向并不在大陸地區的福廣兩省,而是孤懸海外的瓊州島。而且投資力度之大,也將是歷史上前所未有。
在專門布置的會議室中,“瓊聯發”十二家股東圍坐在條形會議桌旁邊,注視著陶東來和施耐德剛剛掛到墻上的兩張巨幅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