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消耗軍費白白養著這支軍隊,軍委又會心有不甘,因此從廣東返回之后,王湯姆和軍方的幾個高層便開始籌劃著要為海軍找個新對手練兵。
北邊的“十八芝”是肯定干不過的,軍委首先就排除了這個目標。而周邊地區剩下可供選擇的目標就所剩無幾了要嘛跨越整個南海去東邊的菲律賓群島找西班牙人的麻煩,要嘛南下找老對手安南阮朝繼續過招。
在這樣的候選答案中,軍委的選擇應該說并不會感到困難。南越的水上實力在一月的時候就已經被證實了不堪一擊,襲擊南越沿海地區應該是一個風險比較小的作戰方案。不過軍方興沖沖地把這個計劃通過電報發往涂山半島,與北越朝廷進行協調,希望他們能夠出兵配合作戰,對方卻赫然拒絕了這個計劃。
北越理由相當現實,就是兩個字沒錢。一月那場大戰之后,欠下海漢一屁股軍費無法償還的北越朝廷只能選擇了分期付款,并且以移民人口折算費用的還款方式。雖說截止六月,北越方面已經基本還清了上次作戰所拖欠的費用,但其國內的經濟難免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影響。鄭氏名下的商行有一段時期甚至不得不以稻米為交換手段,代替了金銀向海漢求購精鹽、武器等貨物。
北越朝廷里也并非是蠢貨當政,他們很清楚如果每次作戰都需要請海漢人出兵相助,那么內戰繼續下去的最大受益者其實并非北越,而是這些樂于充當雇傭軍的海漢人。如果現在又要掏出十幾二十萬兩銀子雇海漢人征討南越叛軍,那下半年升龍府的達官權貴們也不用過日子了。
最可行的辦法,莫過于北越通過購買海漢武器,接受海漢式的軍事訓練,得到一支隸屬于升龍府的部隊,然后由這支部隊去征討南方的阮氏叛軍,統一國土。但這個計劃有兩大弊端是北越高層們無法忽視的,一是高昂的成軍費用,二是漫長的成軍時間。
北越以往打仗極為簡單,少量的專業部隊裹挾著臨時征調的農兵,也不需經過太多復雜的訓練,發了武器就直接拉上戰場開干,打贏了適當從戰利品中拿些好處出來發放,打輸了那大家就自認倒霉,也不會有什么戰后撫恤之類的玩意兒。但自從跟海漢合作以來,這種作戰概念慢慢就改變了,軍官們認為沒有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農兵完全不堪用,而正規部隊的士兵也都認為應該像海漢人那樣,在受傷或者戰死的情況下發放優厚的撫恤金,才能有效地保障部隊的戰斗力。
這當然都是拜涂山訓練營的海漢式教育所致,按照海漢人的成軍標準,北越每訓練一名火槍兵就需要大約二十兩銀子的前期費用,這其中包括了購買單兵成套武器裝備的十二兩銀子,訓練期間軍餉三兩銀子,以及付給涂山訓練營的五兩訓練費用雖說海漢人打的是免費軍訓的幌子,但免費的只是學費而已,要使用訓練營的各種器械,以及在訓練期間消耗的各種物資,那還是得收取一定的費用。
訓練一個配備了炮兵連的加強營,北越朝廷至少要掏出不低于三萬兩銀子,這個費用相比安南以前的軍費標準堪稱天價。而且仔細盤算一下其中的軍費就可以發現,這三萬兩銀子中差不多有兩萬五千兩最終都是以各種名義進了海漢人的口袋。而按照北越軍方自己的估算,如果要在戰場上獲得一邊倒的優勢,較為順利地完成對南越叛軍的討伐,至少需要十個加強營,大約萬人出頭的新軍才行。而現在升龍府就算再一次地砸鍋賣鐵,要在短時間內湊出這筆錢也不太容易了。
因此在升龍府也出現了兩種完全相反的看法,一種是認為應該依靠自己的軍事力量來完成統一大業,哪怕費用多一些,時間長一些也是值得的,畢竟這支軍隊最后是北越朝廷自己的財富。而另一種看法則認為與其將這么多的銀子變相交給海漢人,倒不如直接出錢雇他們把南越軍滅掉,至少在時間上會節省不少。屆時安南南北統一,民間的稅賦增加一倍,再來建設軍隊所面臨的軍費壓力就會小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