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民團軍回到勝利港的第二天,恩里克便匆匆離開了勝利港趕回澳門,他需要盡快地向理事會報告自己在勝利港的所見所聞,并且將安南最新的形勢變化告知理事會。
而恩里克離開勝利港的當天,這里也迎來了第一批由李家莊在廣州附近招募而來的大明移民,共計七百余人,月內還將有近千人到港。
這個時候距離民團在李家莊作戰,敲定建立移民轉運站已經過去了三個月,之所以拖了這么久的時間,一方面是因為要在當地修建大量的移民臨時居所和相應的生活設施,而當地招募的民工工作效率顯然無法與勝利港的歸化民相提并論,導致工期一延再延。另一方面是因為李家與廣東一把手李逢節公開決裂,當時受到廣州官府的有意壓制,甚至連剿滅匪首廖大鼻這樣的功勞都沒有得到公開嘉獎。為了不給官府找茬的借口,李家并沒有急于公開招募流民,直到近期李逢節終于如海漢人所說的那樣下了臺,刑部右侍郎王尊德接任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李家才終于亮出招牌,招募移民去瓊州島墾荒。
由于事前早就得到了寧崎等人的“指點”,李家早在半年以前就開始在王尊德那邊燒冷灶,而這種舉動顯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王尊德一上位,便對前任一直緘默不提的李家莊之戰補發了官方嘉獎令,并在嘉獎令當中稱贊李家“為國為民,忠心可鑒,勇氣可嘉,當為兩廣士紳楷模”。對于李家主動提出以工代賑,負擔全部費用,招募廣東境內的受災難民和無業游民到瓊州島開荒一事,王尊德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并且一路大開綠燈,允許李家派人到省內各州縣進行公開的招募。
這樣一來,李家的招募活動無疑就有了官方的背書,在進行當中就有了更高的公信力。李家在各個州縣的招募活動都有官方的衙役出面維持秩序,甚至還有崖州官府開具的公文,證明李家的招募活動是有當地官府的政策支持,民眾不用擔心自己會被裝船賣到南洋去當豬仔。
而官方由此也找到了解決積弊多年災民問題的一條新途徑,將這些無衣無食的災民裝船送到偏遠的崖州去,讓他們到當地開荒做工,一應衣食用度都有李家負責供應,地方官府再也不用擔心流民為了生存而造反生事了。至于說這些移民在當地開墾出的田地究竟是屬于他們自己還是李家,還是別的什么地主,王大人可并不會關心那么多,治下太平就是最大的政績,土地歸屬方面的問題,自然會由當地官府去負責處理。
番禺縣的李家莊目前已經建成了一個可以容納三千名臨時居民的移民轉運點,并且重新修整了碼頭,以便能讓更多的移民船同時停靠到這里。按照事前的約定,這筆費用全部由穿越集團負責承擔,算下來也不是一個小數目,光是修建這個轉運點以及準備招募所需的各種物資、人手,就花出去了萬兩白銀,而五到八月期間運往當地的大米更是達數十噸之多,衣物三千多套,還在廣州采購了大量的藥品和生活物資,說起來民政部在建立這個轉運點上也算是下了血本。
根據南越官方統計的數字,會安之亂中死去的民眾超過三千人,而在戰亂中逃離會安的本地居民則超過了三萬人。但在這個死亡數字當中,直接被海漢民團軍所殺的其實不滿千人,反倒是戰后的暴亂中死的人更多。當然南越官府不會公布這種內幕,這個黑鍋只能由入侵者海漢人來背。
死亡人數相對比較容易統計一些,但財產上的損失就難以計算了。海漢人搜刮并帶走了本地的大部分財物,逃難的民眾也帶走了一部分,之后的暴亂中,數千暴民劫掠瓜分了剩下的殘羹。
對于南越朝廷來說,會安城死了多少人,被劫掠的財物究竟價值多少,這都不是事情的重點。會安被毀之后,相應出現的財政窟窿要如何填補,今后要如何應對來自海上的打擊,才是執掌朝政的權貴們真正感到頭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