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之外,這類針對外來者規劃的居住區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將外來者的居住地集中到一起,這是執委會一早就定下來的制度,以便于有關部門進行登記和監管。
民政部早在去年就已經開始針對歸化民推出了戶籍登記制度,對民眾進行登記造冊,逐步完善政務體系。而隨著三亞地區的日漸繁榮,外來人員也逐漸增多,本地針對歸化民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全適用于外來人員,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大對外來人員的監管力度才行。而要達到這種效果,效率最高的做法就莫過于限制外來人員的活動范圍,特別是他們的住處和工作地點。
軍警部拆分之后,警察司被納入新成立的司法部,但其編制并沒有得到太大的增加。執委會將大部分的資源都撥給了軍方,以至于警方經常會出現捉襟見肘,時常還需要在某些公眾場合借調民兵或者民團的人協助維護治安。而建設部推出的這個外來人口集中居住的方案,簡直就是幫了警察司的大忙。
當三亞新城因為房地產的興起而逐步熱鬧起來的時候,在兩江領域的上游,距離海岸約莫十來里地的近海平原地區,農業部所組織的大型農場開發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
按照農業部的規劃,這片水利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在未來的兩三年中將進行持續開發,以千畝為單位,大面積地推廣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種植。而面對這種集體農場式的經營方式,受到沖擊最大的便是本地的一些中小地主階層。
由于海漢人給出的報酬更高,待遇更好,不少原先為地主做事的長工甚至佃戶,都辭工投了海漢。一些只有少量田地的農民,也選擇了將地出售給海漢,然后進入歸化民體系做工,這樣所能獲得的報酬甚至遠遠超過了他們自行耕種田地所得。這導致很多地主家中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田地大面積拋荒的狀況。而海漢人從安南大量運來優質稻米,又大大地拉低了本地市場上的米價,讓本地種糧的大戶們幾乎無利可圖。崖州官府也在通過各種方式向地主們施壓,希望他們能夠“主動”地把名下土地出售給財大氣粗的海漢人。
但在這個土地為本的社會當中,仍然有不少人并不愿意出售祖祖輩輩積攢下來的土地資產。對于這種狀況,執委會也是早有預料,并沒有對這部分人實施強制性收購,而是采取了放任的態度你不愿賣地,那就守著地皮等死吧。
不管是開墾田地還是興修水利,農業部治下的集體農場都有著普通地主遠遠不能比擬的優勢,動輒調動上千人出工,而且農業部在此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人力機械工具,使得工作效率遠勝同時代農民的零散勞作。如果地主們打算種點糧食自己吃,那估計是夠用了,但想要往外賣的話,卻絕對賣不過生產成本極低的集體農場。而且除了糧食之外,現在崖州地面上的絕大部分生活物資都由穿越集團直接或者間接地進行供給,不跟穿越集團合作的人,甚至連食鹽都很難買到。因此在農業規劃區中雖然還有不少的地主存在,但他們現在的日子一點都不好過,活生生就是被困在了自己的土地上。
對于執委會的政策,其實民眾當中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不太理解的,盡管這些人大多都是因為遭受了地主階級的各種壓榨而導致了破產,最終才會投靠了穿越集團,但他們并不太認同穿越集團所執行的土地制度和對待地主的態度畢竟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貧苦大眾心中,都有著或者曾經有過一個地主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