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在恩里克第三次造訪勝利港的同時,從毗鄰的三亞港駛出了一支船隊。這支船隊在出港之后就折向西方,沿著海岸線一路前行。這支船隊在海上行駛了整整一個白天,在天色將暗時抵達了目的地,位于瓊州島西南角的鶯歌海地區。
關于這里的情況,相關部門派來做勘測的船沒有十次也有八次了,對于這里的地理環境可謂非常清楚。船隊沿著寬度不足五十米的狹窄航道,駛入到內陸的咸水湖中這個咸水湖中的水有大部分都是來自于海水的倒灌,加上這附近平坦的地形,簡直就是修建鹽場的絕佳地點。
但崖城開埠數百年來一直都沒有人開發這地方,也是有原因的。這里地廣人稀,土地堿性重,種糧食基本種不活附近又沒有可為修建房屋木材的森林,如果要開發這里,對于什么都需要自給自足,缺乏細致社會分工的大明百姓來說純粹就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而在周邊地區唯一具有豐富的移民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就只有海漢一家。雖然鶯歌海的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但海漢搞大規模的移民搬遷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對這種事務有非常豐富的處理經驗。船隊靠岸之后,勞工們便魚貫下船,他們需要搶在夕陽完全落坡之前,在岸邊修筑起可供數百人過夜的臨時住所。
第一批被派往鶯歌海地區打前站的移民,大多都是從事跟建筑有關的行當,他們并不會成為這里的居民,所肩負的主要任務也就是在當地修筑臨時住所,以及各種配套的生活設施。
由于本地常年遭受海水浸泡的鹽堿地特性,這里的水質都有些發苦,近似于海水的味道。而為了能讓在這里定居的人畜健康飲水,建設部還專門搬了兩個井架過來,期望能夠在這里打出幾口自流井。考慮到在這里淡水是屬于稀缺資源,還專門設計了幾個大的淡水蓄水池,用于存放那些離不得水的特殊物品。
這批人有十天的時間來修筑營地,十天之后,從三亞新港運送過來的第一批移民便會抵達這里。不管這些移民以前是來自何方,從事何種職業,但他們今后的若干年恐怕都得在這個地方跟鹽水打交道了。
鹽業公司上上下下對這件事也非常重視,就在先遣隊抵達這里的第三天,鹽業公司負責人安西也親自到場視察,并決定要在這里待上數天,一直要等他親眼確實第一批移民安頓下來,并且按照標準的鹽田開掘方式開始工作之后才會離開。
十月中旬,在上個月漂洋過海來到勝利港的那一批移民,得到了執委會的一紙調令,他們從移民暫住地再次出發,乘船前往他們真正的落腳地鶯歌海鹽場。盡管當鹽丁并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但移民們還是選擇了相信干部們的宣傳,去親身體驗一下海漢人治下的鹽場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