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越的軍隊在三個月之前就已經打過爭江防線,并且在爭江以北建立了大營,逐步將兵力南移過去。然而三個月時間過去了,北越軍隊在戰場上所取得的進展卻非常有限,如今只是將戰線向南推進了五十多里,雙方在洞海附近隔河形成了新的對峙局面。
這倒并不完全是因為北越軍隊的戰斗力所限,事實上如今的北越軍隊因為越來越多地列裝了海漢火槍火炮,戰斗力是處于穩定的上升階段,之所以推進速度減緩,主要還是因為運力上限與補給需求之間的矛盾。
現在北越軍需物資的運送主要都是通過海運進行,從北部的紅河三角洲出海,運到南部由海漢控制的永安港,再從永安港轉運到40海里之外的前線。其中從紅河三角洲到永安港的這段航程,幾乎都是由海漢貨船包辦了運輸,而北越不多的海船則主要承擔了后面這五分之一距離的運輸任務。饒是如此,前線幾萬人的日常所需仍然讓北越的運輸船隊承受著極大的壓力,遇到海況不好的時候,甚至會在短期內造成前線的物資短缺。
根據黑土港軍區為北越軍隊所做的調查來看,戰線每向南推進十里地,海船運送物資來回所需的時間就至少增加三個小時。如果接下來的戰事順利,戰線從洞海推進到洞海以南一百六十里,被稱為“順化府屏障”的廣治城,那么運送物資所需的時間還要在現在的基礎上增加整整兩天,屆時再依靠現有的運力,肯定就無法滿足幾萬人的作戰所需了。
在這樣的事實面前,北越朝廷如果想要繼續往南推進,就必須要擁有更多的海上運力。而黑土港造船廠的產能有限,一時半會兒也滿足不了作戰的需要,北越朝廷唯一能夠借助的外力,就只有海漢這邊了。
先前海漢與南越使者阮經貴達成臨時停戰協議一事,三亞方面并沒有對北越隱瞞,并且承諾如果南越拒不投降,那么海漢將會繼續出兵協助北越攻打南越,當時北越也對此表示了理解。當時約定的停戰期為三十天,不過因為后來廣東這邊出了狀況,執委會也沒空再理會安南這邊的戰事,將精力都優先放到了廣東戰場上。
然而三十天過去,北越沒看到海漢這邊出招,六十天過去,海漢這邊還是沒有動靜,北越方面就有些急了說好軍事援助呢說好的協同作戰呢
等到十二月,升龍府終于沉不住氣了,派了清都王的大兒子鄭柞當使者,徑直找上門來了。派出鄭柞這個級別的要人當使者,除了他本身就跟海漢這邊打過多次交道,關系比較熟悉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次北越朝廷希望能夠跟海漢達成一攬子解決方案,盡快解決南越問題。
之前海漢這邊的每次出兵助戰,基本都是單獨講好條件再出兵,每次雙方都得進行談判討價還價,效率低下不說,北越也因此背上了極為沉重的經濟負擔,以至于上半年有一段時間,北越甚至拒絕了海漢共同出兵的邀請,原因就是他們已經付不起海漢所要求的軍費。、
鑒于之前的這些狀況,升龍府希望能夠達成一個期限更長,合作范圍更大的協議,一次性談妥海漢協助北越完成統一大業的條件。盡管海漢人可能會為此而開出一個天價,但升龍府認為這總比每隔兩三個月就被放一次血要來得痛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