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縣城里的地主自然也不會有太多的資本,一戶能夠擁有幾十畝地的大概就能稱作地主了。隨著青壯的大量外流,昌化城外的耕地也出現了很多拋荒的狀況,城里的經濟狀況受其影響,當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
他們這一行人也算得上有點奇裝異服,然而出現在城里甚至都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在城里隨便轉了轉,感覺這地方完全就是鄉下村落加了一道城墻而已。眾人懷著失望的心情又去辦事處視察了一番,這里也不過只是一個兩進的院子,后院住人囤貨,前院開鋪子賣東西。眾人看了一陣,見這里賣出去的也都是半斤鹽,十斤米之類的零散生意,連查賬的興趣都沒了。進城不過一個小時的時間,眾人便出城原路返回了。用符力的話來形容,那就是這趟進縣城還不如在船上釣魚有意思。
特派小組在海邊漁村又多等了一天,終于等來到了姍姍來遲的田葉友。讓田葉友在漁村休整了一晚之后,特派小組才終于踏上了這次的進山之旅。
這次進山的旅途可并不輕松,除了用于測繪、勘探的大量器材工具之外,還有一些帶給黎人山寨的禮物,如鐵器、食鹽、蔗糖、藥物等等,再加上這一行近四十人的補給、行李和武器,足足有兩三噸了。
好在如今的條件已經比剛登陸時造訪符山峒的時候便利得多,為了這次出行,執委會專門為特派小組準備了十多匹騾子和馱馬,大大地減輕了他們在途中的負擔。而昌化辦事處也提前為他們雇傭了兩名熟悉石碌附近地理民情的黎人向導,在進山過程中為他們服務。
由于修訂施工方案的需要,進行過程中要不斷地停下來對周邊環境進行勘測,并作下詳細的記錄,因此行進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第一天下來僅僅走了二十來里路。在離開海岸大約五十里之后,便已經走出了漢人聚居的地區,開始進入到了黎人的活動范圍。
第四天上午,符力與兩名黎人向導進行溝通之后,告知喬志亞,前方已經進入了石子峒的勢力范圍,而這個峒的轄區,便正好包括了石碌鐵礦的計劃開采區在內。
符力的建議是先派向導去石子峒告知來意,如果對方愿意接見客人,那么就直接去山寨拜訪。一般這種友好的拜訪并不會被峒主拒絕,但后續的事情具體要怎么談,那就沒人敢打包票了。
于是特派小組便在昌化江邊駐扎下來,派出了一名向導前往石子峒求見。
喬志亞一路上向同行的眾人介紹了昌化縣城的狀況,劉山夏聽完之后不僅嘆道“沒看出來你還是老司機啊居然對這地方摸得這么熟了”
喬志亞笑道“歷史資料都是寧總給的,我可沒那么大本事去翻昌化的縣志。不過我去年為數不多的幾次外勤任務幾乎都是來的這里,對這兒比較熟倒也不是吹牛的。”
劉山夏道“我來之前也仔細研究過這里的地圖,如果要以前期規劃的路線來作為施工方案,那未來這條陸上通道距離昌化縣城也就兩三里路,昌化的地方官府會不會影響到今后對石碌鐵礦的開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