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我們的幫助,你們是找不到礦脈的”坐在旁邊的田葉友忍不住插了一句。
黃三木側頭看了看他,搖搖頭道“那也沒什么,我們不知道腳下的土地里有鐵礦,一樣在這里生活了很多代人了。就算沒有鐵礦,我們也能繼續在這里生活下去。”
“不太好搞啊”喬志亞和田葉友交換了一下眼神,心中都是閃過同一個念頭。
這個時候符力終于開口了“黃峒主,我是崖州符山峒的符力,我的家族和你一樣,也是黎峒的守護者”
“你你是黎人”黃三木看了看符力,有些不太相信他的說法。這也難怪,符力現在剪了短發,衣著也是海漢式的短衫長褲加皮鞋,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黎人。
“我有大明朝廷所發的印信”符力說著便掏出了一枚小小的銅印遞給黃三木。
從元代的時候中央朝廷便開始給黎人的峒主授予世襲的“千戶”、“萬戶”官職,而這個傳統在改朝換代之后,也只是小小地變了一下花樣,把授予的職位改成了“把總”、“千總”、“指揮使”等等。其作用主要是籠絡地方上的黎人頭領,免得他們三天兩頭地跟地方官府對著干。當然這種官職并沒有什么實際的作用,黎峒該繳的賦稅,一個銅板都不會少,該服的勞役,也一點都別想逃。不過對于黎人的峒主們來說,朝廷發下來的印信倒是一個辨認身份的簡單辦法,因為這玩意兒只有各個峒的峒主和直接繼承人才能獲得,而且并不會有人去仿冒這種身份,因為一旦被揭穿便是冒充朝廷命官,那就是夠得上殺頭的大罪了。
黃三木接過去仔細看了看,才點點頭道“你和我一樣,是朝廷封的千總。但你為何與他們的裝束一樣你已經拋棄了你的子民了嗎”
“我并沒有拋棄任何人,我們符山峒的人現在都生活得非常好,這正是多虧了海漢人的幫助。”符力便從兩年前海漢人初次造訪符山峒開始說起雙方的接觸過程。
符山峒無疑是執委會在登陸之初處理漢黎關系的一次成功嘗試,寧崎和符諾當時所達成的協議,在后來被稱之為“救世主一號計劃”,并且成為了民政部門對少數民族地區做群眾工作的范本。從最初的物資交換,再到雇傭勞力,征收兵員,最后發展到將符山峒的居民整體遷出深山,到漢人居住區定居,符山峒在過去的兩年中經歷了巨大的轉變,而符力作為其中的親歷者,感受自然是最多的。
符力這一打開話匣子,便收不住了,而黃三木對于符力和符山峒的經歷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因為符力所描述的符山峒在兩年前的狀況,與現在的石子峒實在太像了,一樣的缺衣少食,看不到今后變得富足起來的希望。
很快便到了午飯時間,黃三木吩咐家人用特派小組贈送的稻米燒了竹筒飯,又烹制了幾支野雞。田葉友聽故事聽得無趣,便主動申請去幫這里的寨民烹制野雞。這次所帶來的物資中也有不少香料,一放進鍋里頓時香氣四溢,令人食指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