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夕的屬下在場,馬力科倒也沒有繼續再讓何夕難堪。等何夕布置完工作,龔十七退出房間,馬力科才開口道“老何,剛才跟你開句玩笑,說正經事,昨天你去跟劉師爺談的結果如何”
何夕搖搖頭道“沒有預計的那么順利,這個劉遷算是個老狐貍,暗示了他好幾次都跟我裝糊涂兜圈子,看樣子是打算要從我們手里撈些實惠的好處才肯松口了。”
馬力科道“實惠的好處他有沒有給你報價”
“沒有,不過我側面打聽了一下,找他幫忙的價格還挺高,不需公文的五百兩,需要廣州府衙發公文出來的,一千兩起。”何夕哼了一聲道“以前那個馬師爺還沒退休的時候,辦事的價錢可比這低得多,去年讓廣州府衙給我們的移民宣傳發公文背書,也只花了五百兩銀子而已。”
“價錢高點低點倒不是什么問題,關鍵得把執委會交代的事情先辦成。”馬力科在駐廣辦待了差不多一年,領導的氣質也慢慢凸顯出來了“雖說執委會沒有給我們規定限度,但這事要是能辦成了,那也算得上是你個人和我們駐廣辦的一件大功了”
馬力科口中所說的“大事”,就是前段時間執委會所討論的議題之一,關于是否開始向大明官方推銷海漢所產的軍火。雖然這個議題目前還尚處在項目調研的階段,但執委會已經給駐廣辦打了招呼,讓他們一些比較可靠的參考資料,這其中除了明軍的制式裝備數據、武器制造能力、軍隊訓練水平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計劃的可行性。
其他那些比較具體的情報,何夕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去收集到較為確切的數據,但關于可行性這種命題,就稍微要麻煩一些。向大明出口武器要比現在海漢與福建水師之間的地下軍火交易麻煩得多,與海漢交易的福建水師實際上就是許心素的私軍,只要許心素點頭拿錢,就可以很任性地買買買。但想讓大明向海外采購軍火的流程會有很大的不同,僅僅只是走通軍方的路線是不夠的,還必須走通文官這條渠道,由地方文武官員一起向中央朝廷上書,成事的可能性才會比較大。
以何夕這種海商身份,自然沒有資格進官衙里去跟地方官們直接商討生意問題,所能做的也只有先打通下面的一些關節,一層一層地把消息遞上去,由官府的內部人員去對官員們進行說服工作。
這個過程無疑是非常麻煩也非常消耗人力財力的,而這件事的性質又不能隨意交給下面的人去做,于是身為海漢安全部部長的何夕也只能親自披掛上陣,到第一線上與廣東官府的代表進行接洽。而且由于軍火交易這個話題非常敏感,何夕在一開始并不敢直接拋出正題,只能先拉攏關系,把目標拖下水之后再來商談正事。
原本何夕在廣東官府里也多少經營了一些不上不下的關系戶,不過前任兩廣總督下臺之后,也順帶就消失了一批人,由新任總督的人馬逐步頂上位置,于是何夕不得不再次重復以前做過的事情,慢慢來打通這些復雜的關系網。當然了,在這種酒幌交錯、燈紅酒綠的社會場合,原本就比較不羈小節的何夕偶爾也會順帶著享受一下屬于這個時代的反正當不當正人君子,這些錢都已經作為行動經費的一部分花出去了,與其浪費倒不如好好享用一下了。
而現在的馬力科也不再像以前在駐崖辦的時候那么看不慣何夕了,一方面是因為來到廣州之后,生活不再像崖城時期那么苦悶,有了很多的消遣方式和地方;另一方面,多少也是因為兩人地位所發生的微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