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洗耳恭聽”何夕拿起酒壺,給劉遷面前的杯子重新斟滿。
“你們海漢所出產的軍火,據說犀利非常,甚至勝過了濠鏡澳那幫葡人的武器,而且不限數量,可敞開購買,這都是好事。不過嘛”劉遷話鋒一轉道“這買賣一旦達成,所涉及的錢財大概就是以十萬兩計,如此之大的交易數額,這可是一塊顯眼的大肥肉啊”
何夕應道“劉師爺言之有理,不過到底哪里關節該打點,哪些人可以直接繞過去,這還必須得劉師爺為在下指點一條明路才行。”
劉遷擺擺手道“指點說不上,我今日在這房中所說的話,也只是酒后的一家之言而已,我姑且說之,你姑且聽之。”
如果僅僅只是以民用目的,向大明官府提出在香港島建設碼頭和港口,的確成事的可能性不小,畢竟這對官方的經辦人員來說,是短期內就能夠收到實際好處的事情。退一萬步說,就算海漢自己申請不下來,還可以找代理人出面去辦這件事。“瓊聯發”的股東中絕大部分都是廣東富商,其中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官方背景,可以想辦法去走的門路還是很多的。例如當初開發大萬山島的時候,島上的設施修筑工程就是以“福瑞豐”的名義在官府登記的。
而且這件事并不見得一定要跟軍火交易捆綁在一起進行,如果操作得當,將此作為單獨的項目來推進也是可行的。不過這事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必須要考慮具體怎么操作才能獲得更多政治和軍事上的收益,就算駐廣辦擁有極高的行事自由度,恐怕也不能對此獨斷專行,還是得先請示執委會才合乎辦事程序。
除了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之外,廣東方面也的確沒有能力來獨立開發香港島,如此大規模的海港基建工程,沒有大本營技術和物資方面的支持是根本無法實施的。不過駐廣辦礙于消息傳播的渠道,有一個他們并不了解的信息,那就是現在執委會正在操心著如何在實施石碌項目的同時還能兼顧到安南南部的海港開發,而這個時候駐廣辦如果再拿出香港島的開發計劃,無疑會讓本來就已經快要超負荷運轉的建設部陷入不堪重負的境地。
海漢在穿越之后經過了頭兩年最艱苦的奮斗期,現在已經有了一定控制范圍的根據地,成建制的武裝,比較穩定的工業品、農業品產出和外貿商路,人口也在不停地增長。從各方面的數據來看,都可以說海漢已經進入到一個高速發展期。而這種發展所帶來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對增大控制區范圍的追求越來越突出。不管是執委會還是駐外機構,都在十分積極地尋求對外擴張海漢勢力范圍的機會。
這種走勢從長遠看當然是好事,畢竟大伙兒抱團穿越到這個時空,為的便是能夠有朝一日建立起跨洲跨海的大國政權。在有限的生命中,盡可能將這個新興政權的控制范圍擴大,便成為了幾乎每一名穿越眾心中共同的心愿。但在現階段來說,這種向外擴張的趨勢卻遇上了一個暫時無法克服的難題,那就是海漢現在所具備的基建能力還不足以支持多個大型項目同時進行施工,更何況這些項目所在的地區往往都距離大本營相當遠,就算是在穿越前的那個時空,要操作這種跨地區施工的大型工程項目也絕非易事。
穿越眾當中,在建設部任職的人員也就那么十來個人,其中不少還是半吊子,只是學過測繪或者干過裝修,就在分配單位時被寫進了建設部的名單中。而真正拿了各種資格證,并且有工地實際操作經驗的技術骨干,其實真是屈指可數。
當然執委會其實早就意識到到了這塊短板在日后將會造成的麻煩,所以在海漢所征招的移民當中,凡是有木匠、泥瓦匠等建筑從業經驗的人,幾乎都被民政部門挑出來分配給了建設部,并且在大陸的移民招募中對這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也都會給予更好的待遇承諾。但盡管相關部門采取了很多手段,建設部專業人才的增長速度卻依然不容樂觀,截止今年上半年,按照建設部內部勞工專業技能評定標準,其人員編制中共有初級匠人二百余人,二級匠人四十余人,而能夠獨立主持修筑房屋、碼頭、水利設施等等的三級匠人,人數跟建設部的穿越眾也只是持平而已。
而一個大型的工程項目所動用的勞工數量都是數以千計,所需的現場指揮人員往往就得幾十上百才行。雖然建設部現在也收了不少青少年入行當學徒,但這些人在近兩年大概也只能干干打雜的事情,真正負責工程建設的技術人員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仍然會是建設部的一大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