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后,“閃電號”帆船載著七名由軍方、海運部、民政部、建設部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察小組,從勝利港出發前往珠江口。他們將按照執委會的要求,對香港島南側的區域進行實地考察,并評估當地的開發價值和難度。
不過就在他們從勝利港出發的同一天,廣州方面又取得了新的進展,那位收了大額傭金的劉師爺沒有辜負何夕等人的期望,居然僅僅只用了幾天時間,便辦妥了何夕所要求的事情以海漢商行的名義,在廣州府登記造冊,于年內在新安縣下屬的香港島南側修筑商用港口和設施。
登記手續本身其實花費極少,但不露痕跡地獲得這個登記資格,卻是讓駐廣辦這邊足足花掉了千兩白銀。當然相比所取得的成果,這一千兩銀子花得千值萬值。得到這個消息之后,駐廣辦一邊向大本營通報這個喜訊,一邊就已經開始在盤算著首批移民應該是從海漢運歸化民過去,還是直接從本地招募的移民中劃出一部分送往當地。
消息一出,駐廣辦上上下下都動了起來。大伙兒都很清楚,如果批準成立香港據點,那么最有希望出任當地主管官員的人選肯定會在駐廣辦這邊誕生。除了專業性太強的何夕和銀行事務主管蔡金梅之外,其他的人似乎都有可能接著這個時機官升一級。負責衛生醫療的馬玉馬大姐,移民主管沙喜,信息主管陳天齊,運輸主管游益漢,軍事小組的蕭良虞堯二人組,以及萬山島上的陳一鑫、厲斗這對年輕搭檔,似乎都有機會由此鯉躍龍門。
當然了,機會最大的人仍然是目前擔任駐廣辦主任一職的馬力科,畢竟相比其他人員,馬力科走的才是專業政客的路子,而且綜合能力和大局觀也的確要優于其他競爭者。在工作能力這方面,可以說馬力科曾經在體系內的從業經歷是幫助他贏在了起跑線上,其他人不管怎么努力,從政經驗的欠缺終究是一塊短板,而這卻恰恰是馬力科的長處。
不過大家所爭取的也并不只是今后香港據點的一把手職位,畢竟香港島不是大萬山島這種小地方,只要放一文一武兩個主管官員在那里就夠了。就算是政治敏感度再低的人,也知道香港島這地方在軍事和商貿方面都有著極大的作用,而屆時分配到當地的人口肯定也不會是一兩個公社編制這么簡單。民政部派駐廣州的移民主管沙喜就很大膽地預測,在占下香港島之后的一段時期內,駐廣辦從大陸招收到的居民恐怕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口要分流至香港島,甚至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移民人口就會超過島上的現有人口。
只要當地有了幾千人的居住規模,勢必就需要一整套的行政管理班子來維持海漢統治體系的運轉,所要成立的各種基層管理機構也就會應運而生,屆時需要的管理者也不是一兩個人就能滿足,虛位以待的職位應該還是會有不少的。
在勝利港派出的考察隊抵達香港仔的同一天,由廣州出發前往當地考察民情的另一只隊伍也同期抵達。不過從廣州過去的這個團隊并不是海漢自己的人馬,而是由海漢組織,多家富商參與的投資考察團隊。
在如今的廣州,跟著海漢人有肉吃,這基本已經是生意圈內約定俗成的觀念了。頭兩年跟海漢人進行合作的商家,大多都賺得盆滿缽滿,而且生意規模和輻射區域也較過去有了明顯的發展。現在廣州的商人們只要聽說是從瓊州島來的人,多半還會問一句是從南邊還是北邊來的,只要聽說是南邊來的,那態度立刻就會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