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光吃素食肯定是遠遠不能滿足重體力勞動的能量補充所需。僅僅依靠昌化漁村原有的幾艘小漁船顯然無法滿足現在的狀況,海運部從大本營調來了十艘排水量在50噸左右的新式漁船,每日在昌化港近海進行捕魚作業,撈上來的海產除了供應給海漢屬下的近萬人口之外,偶爾還會有多余的產能可以供給昌化縣城里的民眾。另外農業部也派來專員指揮修建了牲畜飼養中心,從大本營運來了牛、驢、豬、雞、鴨等禽畜,不過像牛奶、雞蛋之類的緊俏商品,一般也只會供應給本地的穿越者干部們食用。
除了基本的膳食供應之外,執委會也在設法逐步完善昌化這邊的各種基礎設施和常設民政管理機構。如醫院、學校、警察局之類的機構,都正在修建或是已經進入到運行階段。而昌化港管理委員會的籌建工作,據說也已經提上了執委會的議事日程。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前期在這里有優異表現的喬志亞極有可能將會被任命為昌化地區的行政一把手。盡管他本身還兼著軍職,但就目前的人員狀況來看,昌化地區暫時也找不出比他更適合這個職位的人選了。
幾個月之前喬志亞提出申請要調離化工實驗室的時候,大概也沒想過自己會這么快就得到升遷的機會。雖然昌化這地方地廣人稀,生活條件比較差,但未來石碌鐵礦開發之后,昌化地區還要修建配套的煤鐵產業,未來成為這個島上的工業樞紐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發展前景還是相當不錯的。喬志亞本身就是從事化工專業,對于他來說,一個純粹的工業城市反倒更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這也是他當初在第一時間就相應了執委會的號召,愿意來昌化這邊常駐的原因之一。
1629年8月28日,大明崇禎二年七月初十,儋州昌化縣。
幾乎所有在昌化駐扎的穿越眾都來到了港口,為即將離開這里的總工程師劉山夏送別。其實劉山夏來到這里的時間也并不算太長,前后不過三個月左右,按照整個工程的施工期限來說,這段時間只是剛剛開了一個頭而已。但他不得不按照執委會的安排,提前離開這里去主持下一個大型工程。
為了能夠在劉山夏離開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保持順暢的施工進度,最近兩個月建設部里包括劉山夏在內的技術人員可是沒少加班,提前便將未來半年內的施工計劃做了出來,將昌化港到石碌礦區的鐵路規劃線路分成了若干個施工路段,只要按照技術標準施工,暫時也不需要劉山夏專門留在這邊一直盯著工地。
當然這段路程也并非沒有大的技術難關,例如石碌附近跨越昌化江支流的鐵路橋,就絕對算得上是建設部在穿越后遇到的最大工程難題之一。不過好在這座橋的跨度不大,即便是以目前的施工水平,也完全能夠修筑一座可供貨運列車通行的鐵路橋,無非就是花的時間多一點,建橋的成本高一點而已。
劉山夏此次離開昌化之后,將先回到大本營進行述職,然后就得乘船北上去香港島,組織指揮當地開發的前期工作。在香港島那邊開始施工之后,劉山夏還得再折返去安南。目前峴港地區租界劃分的雙邊談判已經結束,峴港的開發進入倒計時階段,屆時大本營也必須得派出劉山夏這種可以獨當一面的工程人員到當地坐鎮才行。
幾處港口幾乎是湊在同一個時期進入到施工階段,這種小概率事件湊到一堆,基本榨干了建設部的所有人力。這主要的原因當然還是因為執委會急于對外擴張,希望能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海漢的影響力擴散至更大的范圍,而安南的港口和香港島的開發,在執委會看來都是不可錯過的時機,哪怕是因此而將原本就吃緊的工程力量壓榨得更厲害,那也是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