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不算很嚴重的天災過去之后,新港口的建設工程很快就繼續開始進行。之前已經在這里劃好地盤的幾十戶商家,也從廣東各地送來了工匠和建材,開始在規劃的商務區中施工。在臨海的這片狹窄平原上,一個由各種商棧倉庫所組成的小鎮幾乎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拔地而起,施工進度甚至超過了勝利港開發初期的狀況。
截止1629年年底,新港口已經初具規模,一期工程就已經建造出了可供3000噸級大船停靠的深水碼頭,而鴨脷洲島上也已經建好了一片營區,駐扎了整整兩個連的陸軍和半支艦隊的水兵,島上的岸防炮臺也已經開始修建。在一期工程竣工當天,一共有二十七家商戶在這里修建的商用設施也同期投入使用。
在海漢有準備的宣傳之下,廣東海商界早就知道了這個新港口的存在,并且也很清楚其功用這里就是廣東去往馬尼拉的航線中,離開大陸之后最后的一個補給站,在之后就必須跨越六七百海里的航程,才能再次看到大片陸地的存在了。
有了萬山港這個先例在前,海商們都很清楚應該如何利用這個港口的位置,來實現偷逃稅賦,降低轉運費用。而且廣東的海商們大多知道海漢治下的地區不會有大明官府插手進來,因此一部分原本停靠港島北邊港口的海商,也將其停靠地轉到了南邊這個由海漢控制的港口來,其中還包括了那位在大明水師與海漢之間做傳話人的陳林。雖然聽起來有一點畸形的繁榮,但海漢治下的所有港口幾乎都是走這條路子發展起來的,對于海漢自由港的認識,也早就在海商們的心中根深蒂固了。
1629年年底,趕在新年來臨前三天,海漢海軍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旗艦“威嚴號”在勝利港軍用碼頭舉行了盛大的入列儀式。執委會所有執委以及各個單位的頭頭幾乎悉數到場,一同觀看這艘凝聚了整個穿越集團心血的大型戰船入列服役。
這艘船其實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經在海運部門的建造計劃當中,并且相關的設計方案也早早就準備好了。不過穿越初期限于造船技術方面的原因并沒有能夠立刻付諸實施,直到勝利港造船廠擴建之后,新建的大型船臺才終于可以鋪設建造這艘大船的龍骨。
這艘三桅帆船的排水量達到了1762噸,全長50米,甲板最寬處12米,主桅桿高度55米。船上設計了三層火炮甲板,安裝有12磅、24磅、48磅三種口徑的火炮共計52門。額定的船員加上戰斗人員共計388人,只使用風力推進的理論航速在612節。
這艘船最大的亮點當然并不只是巨大的船身和密密麻麻的炮口,最為重要的部件其實在底艙后部,一套設計功率為800匹馬力的蒸汽動力系統。在同時使用蒸汽和風力兩套推進系統的情況下,最高航速可以超過15節,在當前這個時空絕對是找不到對手了。
由于海漢在火炮制造技術上所擁有的巨大優勢,“威嚴號”所裝備的火炮在射程和精準度方面都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對手,因此這艘船在建造時并沒有像西方戰艦那樣采用超厚的外層甲板和鐵皮外殼來打造船體,而是將有限的載重量更多地留給了重量頗大的蒸汽推進系統,以及維持其運轉所需的燃煤和淡水。
而為了能夠讓這艘主力艦艇擁有更強的海上巡航能力,海軍還專門為它改造訂制了兩艘“探索級”補給船,為其裝載燃料、淡水、彈藥和船上數百人所需的生活物資。按照海軍的預計,這艘船至少能在海上維持500海里的作戰半徑才算合格,不過實際的操作中是否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還得打一個很大的問號,畢竟蒸汽戰艦這玩意兒沒有人玩過,不管是途中的機器保養維護還是海上的后勤補給實施,都還需要大量的時間來進行摸索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