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船其實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經在海運部門的建造計劃當中,并且相關的設計方案也早早就準備好了。不過穿越初期限于造船技術方面的原因并沒有能夠立刻付諸實施,直到勝利港造船廠擴建之后,新建的大型船臺才終于可以鋪設建造這艘大船的龍骨。
這艘三桅帆船的排水量達到了1762噸,全長50米,甲板最寬處12米,主桅桿高度55米。船上設計了三層火炮甲板,安裝有12磅、24磅、48磅三種口徑的火炮共計52門。額定的船員加上戰斗人員共計388人,只使用風力推進的理論航速在612節。
這艘船最大的亮點當然并不只是巨大的船身和密密麻麻的炮口,最為重要的部件其實在底艙后部,一套設計功率為800匹馬力的蒸汽動力系統。在同時使用蒸汽和風力兩套推進系統的情況下,最高航速可以超過15節,在當前這個時空絕對是找不到對手了。
由于海漢在火炮制造技術上所擁有的巨大優勢,“威嚴號”所裝備的火炮在射程和精準度方面都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對手,因此這艘船在建造時并沒有像西方戰艦那樣采用超厚的外層甲板和鐵皮外殼來打造船體,而是將有限的載重量更多地留給了重量頗大的蒸汽推進系統,以及維持其運轉所需的燃煤和淡水。
而為了能夠讓這艘主力艦艇擁有更強的海上巡航能力,海軍還專門為它改造訂制了兩艘“探索級”補給船,為其裝載燃料、淡水、彈藥和船上數百人所需的生活物資。按照海軍的預計,這艘船至少能在海上維持500海里的作戰半徑才算合格,不過實際的操作中是否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還得打一個很大的問號,畢竟蒸汽戰艦這玩意兒沒有人玩過,不管是途中的機器保養維護還是海上的后勤補給實施,都還需要大量的時間來進行摸索和練習。
而與其同期進行建造的姊妹艦“威風號”,目前也已經進入到下水舾裝階段,預計完成工期還需三個月左右,明年上半年應該就能正式入列。
陶東來站在主席臺上,一邊鼓掌一邊微微側頭對旁邊的顏楚杰道“這艘船現在真的就能入列”
顏楚杰不動聲色地說道“先入列,其他的問題慢慢再解決。”
陶東來聽了之后,臉上的神色也沒有太大變化。這艘船交付的時間比預計的工期提前了很多,陶東來雖然不是造船方面的專業人員,但多少也是個軍迷,隱隱感覺到其中似乎有些貓膩,只是一直忙于別的事務,沒有時間來過問而已。而顏楚杰的話無疑是肯定了他的這種猜測,這艘“威嚴號”在入列的時候,應該是并未完成所有的調校工作。換句話說,這艘船現在只能說是強行入列,但要形成戰斗力,恐怕還有很多工作要完成。
陶東來知道當下這個場合不太適合繼續追問發生了什么事情,因此也并沒有再就這個問題討論下去。他深知顏楚杰的為人,相信顏楚杰不會拿這么大的項目來開玩笑,之后肯定會自行向他解釋,只要耐心等下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