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1月底,第一屆海漢青年團干部進修班在悄無聲息中開始了為期90天的培訓課程。來自海漢治下各個地區的青年歸化民共計73人參加了這個進修班,他們將會在這個培訓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行政管理學、社會學、人力資源開發、組織行為學、經濟學、法學、調查與統計、行政公文寫作等等十幾門專業課程。盡管由于時間和個人文化素質所限,他們所能學到的多半只是一些皮毛,但在歸化民體系當中,這些年輕人卻是首批接受專業行政管理培訓的干部人員,學成畢業之后的資歷可就跟普通的歸化民干部大不相同了。
其實這些課程的內容,年輕的歸化民干部們在之前的工作崗位上都或多或少地有過接觸和實際操作,但并沒有能夠在腦子里形成理論化的概念,更談不上摸索其中的規律,將其總結出規律化、制度化的結論。而進修班的課程就是要幫助他們結合實際情況來提升理論水平,從而能夠適應新工作崗位的要求。
進修班的所在地并沒有設在勝利堡,甚至都沒有放在勝利港周邊地區,而是位于鹿回頭半島上民團陸軍軍營的旁邊。進修班與民團一樣采取了封閉式的管理模式,食堂和浴室都與民團營地共用,除了不用每天出操參加軍事訓練之外,基本上就跟民團沒什么兩樣了。
這對于一心想要進入民團當兵服役的符力來說,倒是一個非常貼心的安排。下課后的休息時間,符力幾乎都是第一時間就跑到民團那邊的操場上,觀看他們的日常操練。
而于小寶的課余時間則是忙于與其他學員進行交流,平時很難有機會接觸到這么多體系內年紀相當的歸化民干部,而且這批學員有很多是來自于小寶并不熟悉的部門和崗位,對他來說也是一次了解整個海漢社會體系運轉機制的好機會。
駐廣辦領導下部門主要是商貿、金融、情報、航運、移民事務及軍事等領域,而民政、建設、工農生產等行業對于小寶來說仍然是較為陌生的領域,假如不是有這樣一個進修班將各行各業的年輕精英聚集到一起,于小寶幾乎很難會有與這些行業產生交集的機會。
至于進修班的所配備的師資力量,大概是有史以來歸化民干部學習班最強的一屆,除了寧崎之外,陶東來、施耐德、顏楚杰等人也都有親自出面授課。這對于幾乎要將執委會視若神明的學員們來說,效果就等同于打了雞血一樣。
這個時候的學員們未必都能意識到自己在海漢體系中將會擁有的歷史地位,后世被視為官場的“中央團干校”也還沒有正式掛牌成立,但此后的紀年史中,還是習慣性地把他們稱之為第一屆團干校學員。這批學員中的絕大部分人在后來都成長為各個部門的第一批歸化民領導人,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純種海漢人與本土民眾之間的權力交接過程,也應該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算起。
在青干進修班開課的同時,距離三亞近四百海里之外的香港島南端,由建設部組織實施的新港口工程終于順利地完成了一期建設位于鴨脷洲與香港島之間海灣中部的深灣碼頭宣告竣工投入使用。
當然了,這個所謂的竣工其實也就只是完成了碼頭堤岸和棧橋的修建,至于碼頭上的各種設施,港內的清淤工作等等,都還尚需時日去慢慢加以完善。而深灣港口所占的工程量,只不過占了本地港口規劃中大概三分之一的份額而已,后期還將有大樹灣、香港仔灣一南一北兩個相鄰港灣碼頭需要進行施工,再加上鴨脷洲東北兩邊的軍用碼頭,這才算是基本完成了香港島西南端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