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的設計施工方案倒是老早就完成了,但到了具體施工的時候,那還是得要有穿越集團里頂尖的技術人員在現場進行指揮才行。為了這事,執委會不但召回了劉山夏,而且調動了幾乎所有跟工程技術相關的人員,甚至連項持南這樣的水電工程專家,安西這種土建專業出身的人,也統統都召集起來送到了昌化的工程指揮部。
在此期間,大量的鋼鐵結構件由田獨工業區送出,經海路運往昌化,再從昌化經過軌道運輸和畜力運輸的接力之后,才抵達昌化江邊的施工現場。
由于目前田獨的鋼鐵產量,特別是鋼產量還十分有限,為了生產這一批橋梁結構件,甚至連海漢軍工這邊都不得不對火炮進行了限量減產,以保證生產單位有充足的原材料可用。
2月28日,使用蒸汽動力的打樁機在昌化江畔打下了第一根橋墩地樁,宣告了昌化江大橋工程的動工。如果不考慮工程量,單從技術含量而言,這座大橋的技術水平遠遠超過了近期施工中的幾處港口工程。建設部也希望能夠以此為平臺,積累實際的施工經驗,為將來在臨春河、三亞河這種河面更為開闊的水道上架設橋梁做技術儲備。
如果一切順利,那么昌化至石碌的軌道交通線有望在今年年內完成全線通車,而石碌鐵礦的正式開采也指日可待了。
然而游益漢卻并沒有和他慢慢詳談的打算,而是從抽屜中取出厚厚的一本線裝書遞過去。陳林滿心疑惑地接過來一看,見封面上寫著“海漢港口出入境手續細則”,再看看厚度,大致有四五十頁之多。
“這份資料,陳老板可以帶回去慢慢了解,今后去到其他由我們管理的港口碼頭,也都是照著上面的規矩行事。”游益漢不緊不慢地向陳林解釋道。
陳林迅速翻看了一下內容,主要就是船只進出港的申報流程,包括載運的貨物、人員、停靠時間等等項目,制定得十分詳細。
游益漢說明道“這個規定不是為了限制商人們進出港口,而是為了能夠提高港口的運轉效率,更好地為商人們服務。”
“是是是,還是首長們考慮得周到”陳林連聲附和道。他并不在意這些手續的繁雜,只要停靠港口沒有額外的費用就好。
對于大明海商來說,海漢港口不但裝卸貨物十分便利,而且并不會像大明境內的港口那樣抽取商稅,收取額外的停靠費用。陳林也相當看重這一點,自從他把停靠港從北邊改到南邊之后,每個月省下來的費用已經足夠讓他再在外面養一房小妾了。
當然海漢的這種做法對大明的負面作用也是相當顯著的,從今以后廣東官府從海貿中所收取到的賦稅將會一直呈現下降趨勢,這會給官府的財政支出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只是目前這個問題還尚未引起廣東官府的重視,因此商人們還可以自行選擇停靠的港口。
隨著香港島港口工程的告一段落,執委會終于得以騰出人手和資源,開始安南南方沿海的港口開發計劃。
1630年2月7日,后世峴港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