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執委會下令開發峴港以來,本地的居民人口由四百多人上升到了當下的近四千人,其中九成以上是已經加入海漢籍貫的歸化民”阮經貴略微調整了一下呼吸,穩定住情緒,開始介紹起本地的情況“目前每月還有三百到五百人的新歸化民加入,基本都是以前居住在會安城附近的居民。這些本地民眾大多是看到歸化民的生活較為穩定才慕名而來的,入籍的熱情比較高,入籍之后也比較服從我們的管理。”
“物產方面,農業部去年就已經派了技術專員過來,指導本地農民開墾集體農場,種植稻米、玉米、香料等農作物,截止目前約有三千余畝田地。另外農業部還在旁邊山茶半島的山林砍伐區組織民眾補種了大量的橡膠樹,共計兩千余株不過聽技術專員說這種樹需要好幾年才能到采收期。畜禽養殖和捕魚業也是從去年就已經開始推行實施,本地所產的禽蛋、肉食還會有部分通過海運送往北邊的順化進行販售。”
阮經貴畢竟是商人出身,這記性倒是很不錯,對于數據不用借助書面資料,隨口就能一一道來“工業部派來的技術專員去年就在這里發現了石灰礦,指導本地民眾修建了水泥廠,目前本地修筑碼頭所用的水泥基本實現了自產,再不用從三亞跨海運來了。另外本地林地茂密,水利條件也便利,所以建有好幾家造紙廠,所出的紙品除了供應安南的城市之外,也有一部分運回了三亞供勝利堡各個衙門和書院使用。”
“港口建設共分為五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已經基本完工,正在進行二期工程。現有的碼頭可同時共二十艘四百料海船停靠,待明年上半年二期工程完工之后,港口的停靠規模可望再增加一倍。另外本地的商棧、倉庫、各種民用設施都按照建設部之規劃一一建設完成,假以時日,必定可在此地重現三亞之繁華景象。”
阮經貴在講述情況的同時,也注意到今天的聽眾們可并不只是聽聽而已,幾乎人手都是一筆一本,一邊聽一邊在紙面上寫寫畫畫作著記錄。阮經貴好不容易戰戰兢兢地講完,看到穆夏柏朝自己點了點頭,這才慢慢坐回到自己的椅子上。
“在下有問題想問一下。”最先發問的人正是安全部的林南“阮主任,在下有三個問題想要請教。第一,本地目前是否有來自南洋的船只在此停靠,如有這種情況請加以說明。第二,本地是否有能力組織起目前人口一倍的后勤補給在下所說的主要是指食物上的供應。第三,本地有多少熟悉南洋海況的水手船員,阮主任能否把這些人盡快集中起來”
阮經貴也是經歷過安南內戰的人,聽完林南這三個問題之后,阮經貴對這幫人出現在這里的原因已經猜到了幾分這分明就是海漢準備在南方發起一定規模的軍事行動了
阮經貴早年做生意的時候也曾下過南洋,對于南洋的勢力分布狀況還是有大致的了解,不過他可不敢妄自揣測海漢高層究竟是在打哪家的主意,當下只是老老實實的應道“的確有從南洋返回的船只偶爾會到本地停靠補給,不過在會安城被毀之后,來峴港的外來船只也并不多了,每月也就七八艘船,其中大部分是我方與大明的商船,偶有一兩艘葡萄牙人的船也會來此停靠。”
“至于說補給能力”阮經貴咬了咬道“若是糧食,本地現有的產量未必能夠再支撐一倍的人口,但肉食應當是可以的,而且附近山地眾多,必要時還可以組織圍獵活動來進行補充。再不濟本地漁業也可以加大捕撈量,只是需要增加一些漁船才是。蔬菜也無問題,本地前兩月才新開墾了三百余畝菜地,大部分都用來種植時蔬,再隔半個月左右,其中一些蔬菜便可開始收獲了。”
林南點點頭,一邊聽一邊在面前的本上記下阮經貴所說。
“熟悉南洋的水手船員,這在本地已確實不多了”阮經貴此時臉上也露出了為難的神色“前年會安城被攻破,吃水手飯的人多數都逃難去了別的地方”
“我們沒有數量上的要求。”林南插話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