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經貴回到住處也沒立刻回屋休息,去書房拿著穆夏柏交給他的物資補給清單又反反復復地看了七八遍,確認其中的內容。第二天一大早,阮經貴便出了門,開始替這支船隊張羅清單上所列的各種補給品。
這張清單上并沒有多少稀罕或者特別貴重的物品,絕大多數還是普通的補給品,如食物、藥物、繩索、帆、備用船料以及其他出海可能用到的物品,要求的數量也不算太多。阮經貴認為軍方開出的物資清單并不是真的打算在這里補給多少東西,而是要借著這次機會驗證一下峴港這地方的補給能力,看看有哪些物資可能會出現短缺狀況。
阮經貴的所料已經很接近事實,為了預防途中補給不便的情況,這支船隊在從三亞出發的時候就已經帶足了較為充足的補給,途中頂多再找地方補充食物和淡水就可以了。不過考慮到之后要調動安南民團軍南下,峴港這地方大概就是南下航程中最后的一個大型補給點了,對于這地方的補給能力,軍方勢必要先予以驗證才行。
當然了,在三亞準備這些物資,跟在峴港籌集這些物資的難度是完全不同的。特別是船用物資,三亞那邊可以原廠出品的各種零備件,而在峴港就得照著圖紙現做了,一件兩件還好,但還是有很多東西以本地的條件并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大量制作出來的。
而在準備物資之余,阮經貴倒也沒有忘記昨天安全部給他單獨下達的命令,在本地征集信得過又熟悉南海海況的水手船員,這件事如果不是熟悉本地民情的人根本無法完成。去年開發峴港之前,安南朝廷強行從附近征發了三千人口,塞給海漢作為戰爭報酬,這其中的確也有不少水手,不過去過南洋的卻并不算多。前年會安城破之后,大量的水手船員都逃離了這個地區,留下來繼續在附近生活的人并不多,只有十之二三的人曾經有過下南洋的經歷,而其中熟悉南洋海況的老海狗就更少了。
昨天阮經貴咬著牙說能找到幾十人,其實都有點夸大了,再加上安全部又要求信得過還能舉家搬遷,那就又將可選的范圍縮小了不少。阮經貴跑上跑下忙了一天,面見了不下百人,最終也就只確定了七名人選。
到12月18日船隊離港之前,各項物資籌備工作總算是在阮經貴的督促之下勉強完成了,但這合格的水手,卻只找來了十三人。不過王湯姆倒也沒有因此而斥責他,只是臨走時又交了一份新的補給清單給他,讓他在峴港用心籌備。待王湯姆等人登船之后,阮經貴才小心翼翼地打開這份清單看了一下內容,基本與他這兩天所準備的物資一致,只是數量明顯增加了許多。阮經貴不敢怠慢,趕緊捧著這份清單,去峴港各處的工坊農場催命去了。
船隊離開峴港之后,便沿著海岸線南下,花了三天時間走了大約300海里路程,抵達了此行的第二站金蘭灣。
金蘭灣位于中南半島東南部,港灣由沖空山和鳳凰山兩個半島合抱,形成了葫蘆形的內外兩個海灣,深入內陸達十幾公里。這里正好位于從南洋北上前往遠東地區的重要航路上,在后世也是公認的中南半島戰略要地。
“閃電號”的甲板上,王湯姆正向這次行動的各部門代表介紹金蘭灣的情況“金蘭灣外港海灣灣口寬度約在4000米,水深在30米左右,內港海灣灣口寬度約1300米,平均水深都在10米以上。另外內港的港灣面積超過60平方公里,以我們現有的海軍艦隊規模,就算駐扎十支艦隊在這里也不會覺得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