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感到肉疼的還是儋州本地的一些大地主,他們很快就被臨時管委會一一約談,內容也很一致,那就是交出手里的土地。當然這種交付還是有償的,臨時管委會并不是打算要強搶他們的土地,但海漢人所出的價格的確也很難讓他們感到滿意。
海漢人還給出了另外一種解決方案,就是地主們將土地當作股份來交給海漢來經營,而他們將作為股東,單純地享受每年分配的紅利。這種收益方式雖然比不了他們以前自行雇傭長工佃戶種植農作物的收成,但勝在無需操心,土地夠多的話,收益倒也夠一家人吃穿用度了。而且海漢人承諾旱澇保收,風險要遠比自己經營小得多。唯一的缺點就是要放棄對土地的支配權,也就是說他們將只有名義上的所有權,至于這些地今后怎么用法,那就不再是他們所能插手的事情了。
這樣的交換條件當然不是人人都會感到滿意,小地主迫于海漢人的權勢,大多也就只能認了,至少海漢人還承諾了他們都可以隨時加入海漢籍貫,起碼有條餓不死的退路。反正世人都知道只要入了海漢籍,吃穿住行這些基本的生存所需就不需再操心了,海漢人自然會一一安排妥當。而某些名下土地較多的地主士紳,對于這樣的安排就不甚滿意了,畢竟這土地的經營方式一變,對他們的收入影響要比那些小地主所受到的影響程度大多了。
不是沒有人試圖武力抵抗海漢人的土地政策,但這些人往往都忽略了一件很簡單的事實他們連海盜都擋不住,又怎么擋得住打跑了海盜的海漢民團
由于車次調度環節所存在的技術問題,目前這條鐵路線上安排的車次密度還難以實現當初建設部和交通部的設計貨運水平,雖然這個局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責任也不是算在某一個部門頭上,但作為昌化石碌工業區的主管官員,鋼鐵產量的壓力卻是實實在在地壓在了喬志亞身上。要知道執委會對他在這個職位上盡職與否的主要考量標準就是鋼鐵產量,至于其他的民生、治安、生產安全等等,那倒是次要問題了。
然而次要問題也并非就能夠輕易地忽略掉,喬志亞還在為鐵路車次安排絞盡腦汁的時候,石碌鐵礦的工地上也出現了一些狀況。
喬志亞在接到了田葉友的電話通知之后匆匆地趕到了礦上,剛剛動工開采僅僅半個月的一號礦坑發生了坍塌滑坡事故,將正在坑底作業的勞工埋在了下面,目前傷亡人數還不詳。這對于喬志亞來說簡直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還沒把鐵路的運力問題解決,這邊的生產源頭又出了新麻煩。
喬志亞的辦公室距離礦區并不遠,翻過一個山坡就到了。他抵達這里的時候,正好看到一群灰頭土臉的勞工從作業區撤出來,其中不乏有頭破血流,躺在擔架上被抬出來的傷者。
喬志亞叫住一名認得的工頭問道“田礦長人在哪里”
“報告首長,田礦長下到礦坑里查看情況去了。”那名工頭有些惶恐地應道。
“趕緊去把他叫上來”喬志亞急道“礦坑才塌了方,再出事怎么辦”
工頭應了一聲,一路小跑著去找田葉友了。石碌這里的開采方式與田獨鐵礦一樣,都是露天開采,以螺旋狀的采掘方式不斷將礦坑擴大、挖深。這樣的方式肯定比坑道式開采的危險系數小得多,但也并不代表其安全度就有多高,塌方和滑坡都是這種礦坑里時常會發生的礦難,只是不知道這次有多少倒霉鬼被埋在了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