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會之后,李奈便如約邀請嚴明君和李進到自己家中作客。而其他的候補官員及其家人、下屬、仆役,就只能住在本地港務管理處給他們安排的臨時住所海漢人稱其為招待所。嚴明君下午的時候也去看過住的地方,雖然只是條件簡陋的兩層木結構客棧,但倒是稱得上干凈整潔,比船上的居住環境還是好多了。
不過他們這支臨時在李家莊碼頭過夜的船隊,活動區域也就被限制在了碼頭附近,甚至連離此一里地之外的李家莊都不能隨便去。嚴明君和李進跟著李奈離開碼頭區的時候,便發現這里的出入口處果然在地面上劃著紅白相間的警示線,并且還有武裝民兵執勤站崗。看來先前那個李江在船上所說的活動區域倒也并非虛構,而是實實在在執行中的規矩。
在這道隔離線之外,是一個更大的活動區,包括了可以容納數千人居住的移民營地,以及現有一千三百多居民的李家莊。在這個大活動區之外,那才是真正歸屬于大明廣州府番禺縣所管轄的范圍。
在三年前遭遇那場差點讓李家莊毀于一旦的匪亂之后,李家宗族便吸取教訓,專門請海漢建設部和軍方重新設計了李家莊的外圍防御體系,圍繞著村莊外修建了一圈棱堡式的防御墻體,其形制與三亞的勝利堡相似,墻體高達一丈二三,每隔一段距離便布置有隱蔽式炮臺,防御工事之外還有深深的壕溝,引入了珠江水來加強防御。
按照設計標準,在武器彈藥和作戰人員齊整的狀況下,李家莊堡壘的防御并不是小股武裝勢力所能攻破的,即便是大明正規軍來了,那也必須拿人頭來消耗守軍的彈藥,才有希望攻下這里。而駐廣州的人員一旦發現局勢不妙,就可以先從駐廣辦撤到這里,再依托本地的防御設施進行堅守,等到援軍到來。
李進自然是個識貨的人,雖然這個時候天色已經有些暗了,但接著暮光還是能看清這座城堡的大體面目。李進雖然不太明白這奇形怪狀的外墻是怎么個意思,但墻頭上的炮臺設施他卻是認得的。當下也顧不得唐突,他便開口向李奈問道“請問李少爺,這墻頭上面去不去得可否讓本官上去看看”
李奈微笑著拒絕了他的請求“這個恐怕恕難從命,李家莊的棱堡是海漢人所設計并監工修建,海漢人并不希望他們修筑防御工事的本事被別人給學走,特別是這棱堡的修筑之法,當初可是跟他們先簽過保密協議,又出了大價錢,才肯助我李家莊建設這防御工事。除了民團和宗族長老之外,其他人未經許可是去不得上面的。”
李進咕噥道“搞得這么神神鬼鬼的,真有這么厲害”
李奈對此只是笑而不答,海漢的火炮有多厲害,他可是親眼見證過的。普通的山賊流寇就罷了,根本不值一提,就算是大明正規軍,遇到海漢武裝并親自操練的這支李家莊民團,也占不了什么便宜。現在番禺縣衙根本不敢插手來管李家莊這片地區的事情,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里的民間武裝力量其實已經遠勝官方,再加上李家現在在廣東都是數得上號的富豪,睜只眼閉只眼每年就能有銀子拿,誰還愿意多管閑事。
嚴明君早先當過多年的地方官,對于這些民間武裝的狀況有著更切身的體會。事實上民間武裝在各地都有,只是程度差異而已。而李家莊這里的確要算是嚴明君所見過的極致了,這里民團士兵幾乎是清一色地配發了海漢產火繩槍,所穿的灰色軍服也與海漢民團一樣,只是海漢民團的軍服在衣領、胸口有著代表軍階的徽章,而李家莊民團卻只在胸口縫著一個白色的李字族徽。
李奈早已成家,在李家莊也有自己的一套宅院。李家與海漢合作之后,李奈作為狂熱的海漢文化愛好者,將自家的宅院也按照駐廣辦的樣式進行了翻修,什么鍋爐房、衛浴設備、排污系統,統統都是照搬的海漢樣式,全部在三亞訂做回來的。如果算上運費、安裝施工的費用,他這套宅院的價值可比在三亞買的別墅昂貴多了。
整個珠江三角洲區域有不少富戶都或多或少地在家中安裝了海漢出產的各類生活設施,但像李奈這樣徹底改造自家住所的也還是極其少見,花銷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很多需要訂制的東西并不是拿銀子就能解決的。如果不是跟海漢上上下下保持著密切的關系,也很難讓生產車間專門抽調人員去做這些訂制的小批量甚至是單個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