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書院的負責人也接道“除此之外,海漢還時常會出資資助本地文人舉辦各種以文會友的活動,如每年金秋時節的儋州詩會,今年便到第三屆,已經算是瓊州本地最大的一項文化盛事了。而此類的活動,在儋州一年起碼有七八次,俱是海漢贊助,若是嚴大人想知道儋州文人對海漢的風評,在下也只能用極佳二字來作為回答。”
“海漢即便拿了銀錢贊助本地書院,跟他們如今要用管委會將本地官府取而代之也是兩碼事”嚴明君氣得不行,大聲駁斥道。然而他自己也已經意識到,本地這些書院的負責人大概全都被海漢收買了。想想也是自己把問題看得太簡單,海漢人既然能讓這些人來出席今天這個場合,當然是對他們所持的立場很放心了。想指望這些人在海漢人面前表明忠于大明的立場,顯然是自己想多了。
果然那一桌文化界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雖然沒有人出聲反對他的說法,但也并沒有誰打算改變自己的立場站出來支持他。
到了晚飯時分,果然有人登門來請兩名候補官員赴宴。本來兩人是打算身著官服去的,然而現在初來乍到,并沒有出行的儀仗,李進僅有的四個親兵也被打傷送醫了,兩人總不能穿著官服當光桿司令,那樣反而是折了自己的身份。無奈之下兩人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是換上了便裝。張新倒是很貼心地替他們安排了馬車,避免了需要步行赴宴的尷尬。
張新替他們安排的接風宴在城中的一處酒樓,將二層樓整個包了下來。不過這頓酒席并不是管委會掏錢,而是由新成立的儋州商會出資,這倒并不是單純為了拍兩位新來大人的馬屁,而是給海漢管委會面子。這幫商人是最先意識到本地形勢變化的人,并且很快就調整了態度,開始向著實力更強的海漢一方靠攏。
在管委會安排之下所成立的這個儋州商會,其成員基本也都是樂意跟海漢進行合作的商家。在海漢的有意扶持之下,這些商家不但能在緊俏商品的供應上得到更好的保障,而且在結算、運輸、經營范圍方面,都能有高出普通商家一等的待遇。這樣一來,那些明里暗里抵制海漢,采取不合作態度的商家,在經營上所要面臨的困難就相當多了。
盡管海漢現在所能供應給儋州市場的商品種類還較為有限,但糧食、食鹽、生鐵、煤炭這類關系到民生的大宗商品都在海漢掌控之中,另外類似布料、油脂、木材、香料等生活物質,其中的大部分貿易渠道也是受到海漢商貿所左右。最要命的還是運輸渠道,不管是海運還是陸運,對于目前仍處于軍事管制狀態的瓊北地區來說,沒有海漢管委會所簽發的通行令,大宗貨物根本就無法在各地之間進行運送。而得到這種通行令的門檻之一,就是必須先加入新成立的儋州商會才行。
加入商會的這些老板們得了好處,自然也會瞅準了時間給管委會一些小小的回報。聽說朝廷派了候補官員來儋州,商會的人一合計,立刻就去找了張新,主動承包了這場接風洗塵的酒宴。一方面能夠拍一拍管委會的馬屁,另一方面也能在新來的官員面前賣個好,這買賣無論如何都是劃算的。
張新何嘗不知道這些商人的打算,不過他也并不介意某些人懷著首鼠兩端的心情來做這些事。海漢在海南島所取得的大勢,已經不是大明朝廷派幾個候補官員來就可以改變得了,正好也可以讓某些立場不堅定的人看清楚,所謂的大明王朝,所謂的正統,在海漢所統治的地盤上還能有多大的影響力。
兩人乘車到了酒樓之后,張新親自出來迎接,然后將他們帶到二樓。今天的宴席一共設了三桌,主桌是本地官員和管委會負責人,當然還能坐在這里的官員,基本都是已經投靠海漢的帶路黨了,如上午跟李進發生沖突的肖老三也在場。另外兩桌陪客,則分別是本地的商家和文化界代表。
商家這一桌還好,嚴明君也沒多大的興趣結識這些散發著銅臭氣的家伙,只是客套兩句了事。到了文化界這一桌人,嚴明君便打起了精神,因為這極有可能是他在本地唯一的盟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