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扎在儋州城的民團雖然駐地在城內,但因為面積太小,民團的訓練一向都是安排在城外進行。并且為了起到震懾宵小的作用,民團的訓練一直是公開進行的,允許本地民眾在附近有序圍觀。李進上任之后閑著無事,自然也就跑去看看熱鬧當然主要目的還是想進一步打探海漢民團的真正實力。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李進自己也是帶兵的將領,一看就立刻能看出海漢民團與大明軍隊之間的異同了。海漢民團的基本操練內容就是隊列行進,這套玩意兒對于李進來說并不陌生,因為大明軍隊不但也要練這些東西,而且所操練的隊列演變要遠比海漢民團的方塊陣更為復雜。
但李進只觀看了半天的訓練,就基本確定海漢民團的這套隊列行進戰法要勝過大明軍隊,原因非常簡單,海漢民團裝備火銃的比例要遠遠高于大明軍隊,而且由于他們的火銃更為先進,裝填發射速度遠遠快于大明軍隊,因此同樣的火槍兵人數,海漢民團所能發揮出的戰斗力幾乎可以達到大明軍隊的三倍到四倍。
而根據海漢民團實彈操練的結果來看,其配備的火銃射程也要比大明軍隊的武器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在這么巨大的優勢之下,海漢民團的確不需要再演練復雜的隊列變化,只要保持好基本的陣形,不停地朝著敵人的方向發射子彈就夠了。而在這種密集的火力打擊之下,李進認為大概至少得投入十倍的兵力,而且死戰不退,才有希望硬頂著鉛彈沖過海漢火銃的有效射程這當然只是海漢民團不使用炮火的前提下所得的結論,在李進看過民團用裝填散彈的火炮對三十丈外的標靶進行轟擊的驚人效果之后,他認為即便有十倍的兵力,大概也很難跨越這段地獄般的射程。
然而在看過海漢民團的刺刀搏殺訓練之后,李進對于近戰也同樣感到了絕望。海漢民團可以在近戰時用極短的時間把火槍兵全部武裝成矛兵,五尺多的槍身加上兩尺長的鋒利刺刀,足以在近戰時發揮出極大的殺傷力。而且訓練有素的海漢民團兵會迅速地以三人為小組對目標進行搏殺,李進看了一陣就知道這些士兵的搏殺動作全都是經過了高手指點,每一下都是指向要害,三人的配合也十分有序,即便是他自己面對這樣的三支鐵槍,也很難招架得住對手連環不斷的戳殺動作。
如果海漢民團僅僅只有一幫子火槍兵,那李進倒也不是特別害怕,畢竟槍不夠還可以炮來湊,大明軍隊的炮也是不少的。但海漢民團火炮數量顯然更多,儋州這么一個小地方,居然還配備了十二門野戰火炮,雖然都是小口徑炮,但其在操演中射擊標靶的精準度讓李進看得暗自咋舌不已。除此之外,海漢人竟然已經有了小規模的騎兵,盡管駐扎在儋州的所謂騎兵就那么二十來匹馬,但這種高級兵種的出現也足以讓李進心驚肉跳了,更何況這些騎兵的武器除了騎槍馬刀之外,竟然還有一種可發射散彈的短粗火銃,足以讓他們在近距離的交鋒中取得優勢。
李進看了三天操演之后所得的結論,大明軍隊要想在正面戰場上戰勝海漢民團,大概只能用配備了大量騎兵,并且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大部隊圍住對手,一直耗到對方彈盡糧絕為止。這種理論上的取勝辦法,李進自己也知道不太可能實現,特別是在海漢人已經取得明顯優勢的瓊州島上,大明已經無力再調集起超過千人的武裝部隊,估計連儋州這點民團兵都對付不了。
而在瓊州島的南部,據說那里已經徹底變成了海漢人的樂土,海漢民團的兵力也遠比北部更強,甚至在隔海相望的安南,還常年駐扎著規模過千的海漢民團,足見其兵力的充裕程度。李進在來儋州之前也曾設想過大明是否能用軍事手段收復瓊州島,但在看過海漢民團的實力之后,他不得不承認自己之前的想法太過簡單了,要打敗這幫海漢人,大明所需付出的代價估計也不會比北方戰場上輕松多少。
李進在操練場外混在民眾中連著看了幾天,早就被軍方的人注意到了。于鐵柱請示過上級之后,干脆就很大方地邀請李進入場觀看。李進雖然對于這種突如其來的待遇有些詫異,但為了能夠更好地掌握海漢民團的情況,他還是選擇了接受。而其后的這些天里,只要海漢民團出操訓練,李進都必然到場觀看,于鐵柱也會不厭其煩地給他解釋種種疑問之處。
于鐵柱并不擔心海漢民團的長處會被李進偷師,現在所能看到的只不過是訓練成果,而隱藏在其之后的配套措施,例如武器設計生產、訓練計劃制定、后勤供應保障、指揮作戰體系等等,并不是看上幾眼就能學走的東西。以大明的實力,即便知道做法,也很難一模一樣地把海漢民團這套東西復制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