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裕拙應道“最多的一次是在去年年初,估計有五六千敵人從海上來襲。當時敵人已經打上了西面城墻,不過最后還是被我軍奮力擊退了。那一仗打了兩天時間,我軍陣斬一千四百余人,擊沉擊傷敵船十余艘,是與十八芝交手以來的戰果最大的一次作戰。”
石迪文點點頭繼續問道“十八芝麾下的軍隊,裝備和作戰水平怎么樣”
“若是以普通衛所軍為標準,十八芝麾下的精銳還要稍強一些。”許裕拙正色道“十八芝也是舍得花錢的主兒,只是他們所裝備的火器大多不是統一購買,既有從紅毛人、佛郎機人手里購買的西式火銃,也有一部分是從衛所軍中流出,還有一些民間私造的火器,型號難以統一。”
“火器型號不能統一,那打仗起來后勤的壓力就大了。”石迪文作為軍方要員,自然明白軍中裝備制式武器的重要性。
類似海漢民團這樣的軍隊,打仗時使用的標準彈藥可以在同型號武器間通用,這對于部隊的作戰效率極為重要。否則后勤部門光是各種大小口徑不一的彈藥,就得把軍需官給折騰瘋了。
十八芝的火器列裝比例就算能高過普通的大明衛所軍,但比起中左所這些統一裝備海漢武器的部隊肯定還是差了一大截。就算都是一樣的火繩槍,型號一致的明軍也會很明顯地在交戰中因此而取得優勢。至于火炮因此拉開的性能差距就更大了,如果每一門火炮的口徑有些許差距,那炮彈就無法通用,作戰時必定會成為困擾炮手的一個大麻煩。
許裕拙點頭稱是,然后接著說道“至于作戰水平,學生認為也是參差不齊。其中固然有一些小股精銳,但大部分人并沒有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打仗的時候不過是聽號令一窩蜂地往前沖而已,并沒有海漢各位教官以前強調過的各種戰術配合,在我們看來完全只是一盤散沙。”
許裕拙所說的情況,與海漢手中所掌握的狀況也基本吻合。十八芝手下的確是有一支規模龐大的武裝力量,但其實力卻與規模并不相稱。雖然可以參與作戰的人員多達兩三萬人之巨,但真正能拿得上臺面,稱得上有作戰力的部隊,大概也只占了其中的十之一二。絕大部分武裝人員就只是配發了武器的普通人,在大規模使用火器的近代軍隊面前只能當炮灰。
當然了,十八芝最可怕的倒也并不是他們在陸上的影響力,而是在海上的控制力。即便是許心素這樣控制了福建沿海多處港口的大海商,也很難在海上與擁有上千艘海船的十八芝正面抗衡,不得不選擇了固守沿岸地區的策略來進行對抗,而這也正是許心素從兩三年前就開始想從海漢手里訂制戰船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想要化被動為主動,就必須得加上海上的武裝力量,而福建本地所造的戰船,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占不了什么優勢。
石迪文問道“那駐守本地的水師實力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