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經營規模之后的“閩海行”,除了要為日益增加的兩地海上商貿運輸服務之外,還將負擔福建向海南島大規模輸送移民的運輸任務。雖然福建本地的移民人口會比較有限,但許心素將會設法從與福建接壤的浙江、江西等地組織移民。海漢給予福建的移民政策非常靈活,這些移民既可以與海漢按人頭進行現金結算,也可以算作許心素在海漢治下地區的投資股份獲取長期收益。雖然價格與早年民間人販子組織豬仔下南洋也相差不大,但許心素顯然更看中這種合作的政治效應。
而且近年北方大亂、糧食欠收,有相當數量的難民都在往局勢比較安定的南方逃亡,以低廉的成本收羅難民并沒有太大難度。對于地處遙遠海南島的海漢人或許存在地理上的天然障礙,但對于福建來說卻要容易得多。
當然了,所有的這些合作都有一個必須先達成的前提,那就是海上航道的平安。而要做到這一點,解決十八芝就成了勢在必行的一步棋。早先福建官方想要停戰,是因為作戰的代價已經大過了可能獲得的預期收益,但如今海漢所承諾的預期收益大大超過從前,與十八芝作戰也就重新成為了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福建方面從中將能獲得的收益增加,甚至會大大地超過與紅毛人貿易所得,許心素等福建官員傾向于哪一邊就無需多說了。
在漳州城住了近十天之后,許心素終于與海漢使團一同出城返回中左所,準備參與接下來的聯合軍演。
十八芝雖然要人有人要船有船,算得上是福建沿海實力最強大的一支海上武裝,但同時他們的短板也非常明顯,那就是人口基礎太差,無法支持他們長時間對外作戰。十八芝在澎湖和臺灣島的統治區人口加在一起不到十萬,所能的戰爭物資數量有限,平時搞搞海上劫掠倒是問題不大,但要維持一場長期全面的戰爭,對手是這個時代遠東地區最強大的帝國,背后還有超越這個時代的海漢人軍火支持,所能取得的戰果就不言自明了。
在此前的幾年作戰中,十八芝已經損耗了相當一部分精銳人手,以及大量的財富。而這部分損失要靠著他們的劫掠和走私已經難以彌補,陣營中也已經有不少頭目對于看不到希望的戰事心存異議,不愿再繼續出錢出人跟明軍耗下去。
正好在這個時候荷蘭人跳出來做和事佬,愿意替十八芝鋪路,為雙方的和談意見溝通渠道并擔任中間人。鄭芝龍權衡利弊之后也就坡下驢,便派遣幕僚鄭新知秘密到了漳州,代表十八芝跟福建官府進行和談。
雙方在這個階段因為不同的原因而都存有停戰意愿,在初步溝通之后就一拍即合,暫時停止了在漳泉兩州附近海域的敵對行動。不過這種停戰也只是限定范圍的短期行為,雙方還必須就具體的停戰條件進行談判才行,而這個環節卻進行得不太順利。
正如海漢使團先前所預料的那樣,十八芝的底線是至少要在福建獲得穩定的貿易窗口,而這卻正是商人出身的許心素難以接受的條件。許心素深知壟斷福建海貿的好處,也能預見到被十八芝插足這個行業之后的局面變化,對于這樣的要求自然不會接受。而十八芝對許心素所提出的退出澎湖,所有十八芝武裝人員必須無條件接受明軍收編的先決條件也同樣難以接受,于是雙方就此僵持不下,直到海漢使團的消息傳出來,形勢才開始起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