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迪文安慰道“許大人不要怕,這只是我們的裝置啟動之后的正常現象,我們出去看看吧。”
許心素驚魂未定地跟著石迪文出了船艙,一眼便看到船艉的那根鐵煙囪正不斷地冒出灰白煙氣。石迪文帶他走到船艉,指向海面道“許大人請看”
許心素聞言望向下面,見船尾的海面浪花飛濺,仿佛是有什么東西在水下拼命扭動,推動著這艘巨大的船只前進。
“竟然是真的”許心素當然知道并不是什么水怪在下面推船,而是石迪文所說的東西在起作用。而這種裝置對于船只的航速提升也非常明顯,許心素發現這艘船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超越其他船只,甚至連另外兩艘與這艘船外形相仿的“探險級”戰船也已經被逐漸拉開了距離。
“以這艘船的航速,在海上不太可能有別的船能夠追得上它。當然了,任何對手想在海上包圍或者截停它,也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石迪文充滿自豪地向許心素夸耀道。
作為船用蒸汽機制造人員之一,石迪文對于自己的作品還是比較滿意的,盡管這種蒸汽機的改進空間還非常大,但以本時空現有的條件來說,這已經是人類目前所能造出的最了不起的動力推進裝置了。要知道在距今一百多年之后的1769年,法國發明家喬弗萊才第一個將蒸汽機裝到了船上,而且還是帶動的一組木槳作為推進裝置。1802年的時候,英國人威廉西明頓才利用瓦特改進的蒸汽機制造出第一艘蒸汽動力明輪船“夏洛蒂鄧達斯”號,不過這個試驗品并沒有獲得世人的認可,被拖船主們以一些荒謬的理由扼殺在搖籃中。直到1807年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制造出的“克萊蒙特”號汽輪船,才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艘投入商業航行的蒸汽動力船。而第一艘使用蒸汽推進技術的軍艦,是建造于19世紀初期的美國戰艦“德莫洛戈斯”號。
至于螺旋槳取代明輪作為推進器,則要等到19世紀中葉的英國人率先行動了。但穿越者們來到這個時空之后,將這個時間表提前了兩百多年,就算是福建的船匠們看到隱藏在水面之下的螺旋槳,也很難明白那個奇形怪狀的東西到底有什么作用。換句話說,海漢方面根本就無需保守這個秘密,因為以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不會有第二家能復制出海漢所掌握的這種黑科技。
明軍水師倒是也有輪船,不過是采用了人力輔助。槳輪船在中國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唐代李皋設計的戰艦,在舊唐書中有“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這樣的記載,比西方早了七八個世紀。南宋時期最大的槳輪船長達二三十丈,吃水一丈左右,能載千余人。不過這些各式各樣的槳輪船都是以人力為基礎,與許心素在“威信號”上看到的蒸汽動力推進裝置不可同日而語。
許心素一生中也不知見過多少怪異的事情,但從未像今天這樣激動過,連臉色都憋紅了“有此等利器,縱橫四海,易于反掌啊”
石迪文笑而不語,蒸汽推進系統厲害是厲害,但也沒有許心素說的那么夸張。不但會受限于燃料、淡水的供應,而且其運行穩定性也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在現階段僅僅只能作為輔助動力來使用,要完全依靠蒸汽動力來推進還不太現實,而且因為現有蒸汽機的功率較小,推進效果也還遠遠不及風力。當然這些短板和隱患,石迪文肯定不會主動告知許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