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民政部對福建地區的移民政策也正是以“少而精”為指導思想,在暫時無法大批招募移民的時期,就以海南島現在所欠缺的手工藝人、水手船員及思想活躍的文人為主要招募對象。對于這些人員,民政部倒是給予了駐外機構比較靈活的條件,允許酌情向移民承諾一些較為優厚的條件,比如說移民到海南島就職之后的酬勞待遇等等。
相比于普通的招攬方式,這種手段在招攬專業人員時所能起到的作用會更明顯一些。特別是有張千仁這個福建出身,又懂得造船航海的人在這邊坐鎮,招募造船師和水手的效率還是相當可觀的。張千仁特別解釋道,今年前三月送往三亞的一千多名移民中,有超過三分之二都是水手、船匠及其他手工藝人,技術工匠的比例要大大超過廣東那邊。從這個角度來說,泉州的移民招募工作也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
石迪文聽完張千仁的解釋之后才恍然說道“如果光是看這紙面數據,倒是要錯怪你辦事不力了。”
張千仁道“卑職雖然能力有限,但一向都是盡力而為,不敢有絲毫懈怠。另外卑職也有一個小小的建議,望兩位首長能夠代為向執委會轉達。”
“你說。”
“卑職想建議今后能多多派出本地出身的人回來招攬移民,特別是那些移民瓊州之后混出名堂的人,他們現身說法會更有說服力一些。”
“就是像你這樣的干部咯”石迪文心領神會地點點頭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回去之后會向執委會轉達的。”
像張天貴一家這樣因為搭上順風船而獲得新生的成功者,在招募移民方面的確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事實上張千仁回到福建之后,就陸陸續續從他們張氏家族內部招攬了不少親屬送往三亞,前后少說也有六七十人之多了。如果這樣的示范群體能夠進一步地增大,那其所能獲得的效果應該也會呈幾何級數放大。等到了一定的時候,海漢移民這個口碑建立起來,招募的難度就會相應減小了。
類似這樣的做法其實在安南施行得最早,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安南朝廷早年是求著海漢出兵幫忙,又賒賬購買了大量海漢武器,因此對于海漢在本國搜羅人口的行為也只能是睜只眼閉只眼。畢竟早兩年的時候安南朝廷還自行組織移民,交給海漢這邊抵償戰爭債務,現在雖然境況不像內戰時期那么窘迫,但經濟和軍事上對海漢的依賴程度卻似乎有增無減,而付出人口和土地,就成為了安南為數不多的補償手段。
現在在安南裔的歸化民心中,大多是以能夠到海南島定居為榮,視其為成為真正海漢子民的最后一步。每年安南當地的海漢殖民地都會選拔一些表現優秀的歸化民個人或家庭,給予移民海南島的獎勵,這對當地的歸化民而言就是一種莫大的榮耀。而現在每年慕名申請加入海漢歸化籍的安南民眾,都穩定地保持在五位數之上。
其實不用張千仁建議,執委會也已經想到將類似這樣招攬移民的策略運用到福建地區。但考慮到許心素這個地頭蛇的感受,執委會也一直沒有試圖擴大從福建挖人的規模。畢竟海漢從福建招攬的移民大多是專業人才,挖墻腳這種事許心素就算明面上不說,心里也一定會有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