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出產的水果酒相當不錯,我可是一直都在惦記著,想必瓊克先生應該為我們準備了不少吧”范隆根的心情也變得輕松了起來。
“說到水果酒,真算得上是本地土人為數不多的杰作,雖然這些家伙又臭又懶,但他們倒是很懂得如何利用這里的自然條件來愉悅自己。”瓊克向三位貴賓介紹道“我已經命人去山上獵殺一些新鮮的獵物,今天的晚餐一定會讓三位感到滿意的。”
瓊克并沒有吹牛,勿里洞島上雖然有價值的物產不多,但熱帶水果倒是品種不少。而這也導致了本地土人的懶惰習性,因為就算他們不事耕作,就靠吃大自然出產的各種瓜果,也能好好地存活下去。而且在填飽肚子之余,還能用來釀制各種水果酒,以飽口腹之欲。
不過三名貴賓在晚餐上卻被另一種酒所吸引了,據瓊克的介紹,這是大明海商從廣州帶過來的一種新式水果酒,名字叫做“三亞特釀”,這一聽就是海漢出產的東西。這種口味甘冽的酒不但味道好,而且裝酒的瓶子竟然不是明人管用的瓦罐瓷瓶之類的容器,而是晶瑩剔透的玻璃瓶這樣的包裝大概也只有據說掌握了高級玻璃制作工藝的海漢人才能做得出來。像這樣的一瓶用玻璃容器盛裝的“三亞特釀”,據說在廣州市場上能賣到五十兩的高價,而且基本上是有價無市,沒有一些特殊的關系根本就買不到。
不過除了礦產之外,勿里洞島上的環境倒是非常適合一種香料的種植和生長,那就是胡椒。自從古羅馬人嘗到胡椒的滋味以后,它就成為了歐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劑調味料。不過胡椒的產地在印度和東南亞,歐洲本地并不出產這種香料,因此其價值也是十分高昂。不過這種香料在世界歷史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不僅僅只是餐桌上的佐料而已。
公元408年西哥特人攻陷羅馬城之后,曾經要求羅馬人用3000磅胡椒和大量金銀來贖城,可見當時胡椒在歐洲的緊俏程度。而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東西方之間的商貿渠道一度中斷,胡椒幾乎消失在了歐洲人的餐桌上。這個時候阿拉伯人抓住了商機,把印度產的胡椒運到埃及,再由威尼斯商人轉運到地中海海岸,等這種東方香料抵達歐洲人的餐桌時,價格已經暴漲到了原產地的四五十倍。
如此的暴利所打動的不僅僅是歐洲商人,就連高高在上的羅馬教廷也難以免俗。從1095年開始的十字軍東征,在冠冕堂皇的宗教旗幟之下,教廷的口號卻是簡單而粗暴“東方是那么富有,金子、胡椒俯拾皆是”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破君士坦丁堡,阻斷了原來的胡椒貿易商路,使得歐洲人尋找另一條通往東方新航線的理由又多了一個。在那之后的幾十年內,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達迦馬經過海路抵達了印度半島,麥哲倫完成了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在那個時代的地理大發現中,胡椒這種不起眼的植物也為人類的進步默默地發揮了一份促進作用。
到了17世紀,胡椒在歐洲依然是價比黃金,甚至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在市場上充當硬通貨,用來買田置地、交租納稅、充當嫁妝等等。西班牙人、荷蘭人、葡萄牙人、英國人在遠東地區的大海上展開了長達百年的混戰和劫掠,有相當一部分小規模戰爭都是圍繞著爭奪胡椒產地在進行。
而這種香料作物在進入中國之后,又得到了另外一種功用,那就是入藥。早在唐本草中就有關于胡椒藥性的記述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肺腑中風冷。而之后幾乎每朝每代的醫藥典籍中都不會遺漏了這一味原本是作為香料傳入到中國的藥材,其所能治療的疾病也隨著中醫學的發展而越來越多。幾個西方殖民國家對大明輸出的貨物中,胡椒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種高價值商品。
東印度公司在五年前向勿里洞島派出了第一批移民,在當地所開發的農用地也以胡椒種植為主。這五年經營下來,當地的胡椒種植面積已經超過了兩平方公里,每年為東印度公司創收的數目也相當可觀。這次范隆根所率領的搜救船隊也將在勿里洞島靠岸停泊,并且裝運這里所出產的胡椒。
雖然從巴達維亞到勿里洞島僅僅只有兩百海里航程,但因為船隊所擔負的海上搜救任務,所以這一趟也是有意識地放慢了船速,希望能夠在航線上僥幸找到失蹤船只的蛛絲馬跡。當然所有的人也都很清楚,這樣的尋找純粹就是大海撈針,運氣成分非常重。
也正如荷蘭人所預料的那樣,在這段航程中他們一無所獲。出發三天后,船隊抵達了勿里洞島南端的海灣港口,他們將在這里停靠一天,裝運胡椒和補充淡水及其他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