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年6月22日,經過了一夜休整的荷蘭人終于從港口拉出了部隊,開始向著內陸進發。不過其實港口離海漢防線的距離也并不遠,從港口外翻過一個小土坡,就能看到遠處的小鎮和小鎮外圍那道顯眼的防御墻了。
“你們看,這幫人顯然并不甘心就這么退走,他們是打算跟我們好好地來一場正面對決了”斯派克斯放下手里的單筒望遠鏡之后,一臉陰郁地說道。范隆根從他手中接過望遠鏡,也開始打量起遠處的敵軍陣地。
斯派克斯所使用的這種黃銅外殼單筒望遠鏡是產自荷蘭利伯休家族的高級貨,而折射望遠鏡就是在1608年由荷蘭米德爾堡的眼鏡工匠利伯休利用水晶透鏡制作出來,可以說是最正宗的出處,在東印度公司也只有少數高級軍官才擁有這種裝備。而1609年伽利略也根據這種望遠鏡再加上他自己所掌握的光學的知識,制作出了可以觀察星空的望遠鏡型號。
不過這種高級貨也并非歐洲人所獨有,1610年入華的葡萄牙傳教士揚馬諾就已經把這種先進科技產品介紹到了大明,并且在他與李祖白共同翻譯的著作天文略中提及了此事。而1622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攜帶第一件實物來到了大明,他于1626年所著的遠鏡說就是一部專門向大明介紹望遠鏡的著作。
崇禎二年,大學士徐光啟奏請裝配三具望遠鏡,用于觀測天象,后來由湯若望監制的望遠鏡做好之后,崇禎皇帝也親自去看過,不過這個時期明軍還并沒有廣泛將這種工具運用到戰場上。
當然了,歐洲人所制作的這種單筒望遠鏡在性能上還是跟海漢民團裝備的型號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至于海漢高級軍官從另一個時空所帶來的黑科技望遠鏡就更比不了了。比如穆夏柏所使用的望遠鏡,就是穿越前專門從國外軍火市場上統一采購的德制steer視得樂軍用望遠鏡。從望遠鏡中他能清楚地看到對方隊伍的行進狀況,自然也注意到了正拿著單筒望遠鏡向這邊瞭望的范隆根等人。
“真是送菜到家啊”穆夏柏發出了一聲感慨,放下望遠鏡下達了命令“讓狙擊手進入射擊位置,目標是對方軍旗下的三名軍官,進入射程范圍后可自由開火”
作為最早開始培養專業狙擊手的部隊之一,安南民團的戰斗編制中一直都保留有狙擊手這個特殊兵種。而隨穆夏柏南下駐扎在安不納島的這個營里,也配備了一個班的狙擊手編制。當然他們所使用的武器不可能是老摩根那種高級貨,僅僅只是三亞兵工廠出產的叁零式狙擊步槍,但這種經過了兩次改型的步槍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生產的步槍中精度最高的,并且射程也遠遠超過同時代的競爭者。
在海漢民團參加的歷次作戰中,狙擊手這個兵種都或多或少地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雖然訓練狙擊手的費用相對很高,所需的訓練期又特別長,但軍委高層還是認為這個特殊兵種在戰場上的威懾力和作用都值得投入資源,因此還是堅持保留了這個兵種的編制。
根據實戰訓練的統計,民團狙擊手在三百米距離以內的首發命中率能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比例。優秀的狙擊手在兩百米的距離上打直徑兩尺的胸靶,甚至能保持超過五成的命中率,三百米則會在此基礎上再下降三四成,而超過三百米的距離,就基本只能靠幾名狙擊手的集火來提高命中率了。不過條件允許的時候,指揮官也會讓狙擊手們在更遠的距離上進行射擊,比如說四五百米,這種距離雖然命中率較低,但卻是還在射程范圍之內,集火射擊仍然有一定的幾率能命中目標。
當然了,訓練中打固定靶跟戰場上射擊移動目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再多的實彈訓練,也需要真實的作戰環境來對狙擊手進行進一步的淬煉。因此每次有實戰任務的時候,指揮官們一般都毫不吝嗇地使用這個精銳兵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