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明軍顯然沒有打算這么容易就稱了荷蘭人的心意,在發現荷蘭人的打算之后,明軍水師的船隊迅速兵分兩路,撇向左右兩邊,似乎也是打算用類似的招數,以側舷去搶占荷蘭船隊的頭尾位置。
“想和我們玩戰術”范德維根對大明水師的應變手段嗤之以鼻。要談到海戰,荷蘭人在這個時代擁有非常強大的實力,就算是擁有獨步天下的大帆船船隊的西班牙人,也不敢說自己能在海戰方面穩贏荷蘭人。明軍的這種隊形變化,在范德維根看來意圖過于明顯,而且很難對自己的船隊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轉向,向西前進,我們要趕在他們的前面。”范德維根很果斷地下達了下一道的命令。
荷蘭帆船在航速上的優勢,也在此時毫無保留地體現出來。荷蘭人的船隊改變航向兜出一道弧線,正好可以截住轉向向西南方向行駛的那一部分水師戰船。
正當范德維根還在考慮要不要用幾發炮彈來警示對手知難而退的時候,他赫然發現對手居然先行開火了。
幾種竹木制成的火器拖著火尾從對方的戰船甲板上升騰而起,在空中劃出弧線扎向荷蘭船隊的方向。這些火器的用途便是點燃對手的船帆與船身,從而癱瘓對手船只的行動力,而其射程都在二三十丈左右,在這個時代的遠東地區絕對算得上是很犀利的武器。然而實戰中所取得效果,并不能完全實現其射擊意圖。
首先這些原始的火箭助推型的武器本來就沒有什么準頭可言,發射的時候也只能由操作者估計一個大致的方位和距離,點火之后就完全是碰運氣的階段了,而這種準頭的劣勢就只能用發射數量來進行彌補,正如同火槍陣要采用排隊槍斃的陣形來提高命中率一樣。不過如果海上的風力稍稍大一點,就算十船齊射,也會被風刮得偏離方向,很難取得成效。
其次這些火器的射程大多不如火炮,殺傷力也更為不及。就算敵船被射中了十支八支,只要及時處理就不會有什么麻煩,甚至還比不了艦炮在對方的船身上開出一個洞口導致進水的麻煩大。
明軍的這些如同焰火一樣的火器果然沒有取得什么效果,絕大多數在距離荷蘭帆船還有好幾丈的地方就力盡落水了。偶爾有那么一兩支火箭扎到船上的,也很快就被船上負責損管的水手們用土包和濕布給撲滅了。
“這些東方人真是太狂妄了為了公司的榮光,我必須要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雖然沒有被這一波攻勢所傷及到,但大明水師“不明智的挑釁”還是惹惱了范德維根。上司說了盡量不要與大明開戰,但可沒說過必須要忍受大明戰船的主動攻擊,只挨打不還手這絕對不是東印度公司做事的風格。
“開火好好揍他們一頓”范德維根熱血上頭,下達了開火攻擊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