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漢斯先生所說,這次戰爭的爆發是因為對手向我們的船隊發動了突然襲擊,猝不及防之下才遭受了這么重大的損失。”范隆根一邊說,一邊心里默念漢斯先生,我也只能幫你到這里了。
范隆根在大員的時候就認為漢斯叔侄倆想的那些理由根本就沒法成立,科恩總督遠比他們精明,這些小把戲肯定一眼就會被識破。只不過漢斯在私下送了他不少的好處,托他回到巴達維亞之后代為活動,范隆根也是在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了。只不過這樣做能起到多少效果,范隆根卻并不看好。
果然這種說法招來了科恩的駁斥“突然襲擊我們的船隊怎么會出現在你所說的南日島據我所知那里緊靠著福建海岸,難道漢斯這個家伙不知道這會直接招來明軍的攻擊我看他就是想在這個時候出風頭”
自天啟年間那次與明軍交手之后,東印度公司便選擇了退出澎湖,后撤到大員港,并盡可能避免與大明再次爆發軍事沖突。這倒不是東印度公司畏戰,而是出于利益方面的考慮。
一是在當地與大明這么一個龐然大物長期作戰,必然會消耗東印度公司大量的資源和精力,對方軍隊實力雖然不強,但東印度公司畢竟是外來戶,戰事持續下去肯定耗不過大明。
二來雙方的交戰也直接影響了東印度公司對大明的貿易,盡管大明官方并不同意與東印度公司建立貿易關系,但實際上這種貿易關系不但存在而且數額巨大,就連許心素在早年也是靠跟東印度公司做走私生意發家致富的。雙方一旦爆發武裝沖突,貿易就不得不因此而中止,這并不是荷蘭人樂于看到的場景。
而近兩年在上述兩條原因之外,又加上了一條新的理由盡可能避免讓海漢人有插手福建事務的機會。
海漢的迅速崛起其實已經引起了東印度公司的注目,而他們暗地里向福建官府軍事援助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在科恩看來,其野心已經昭然若揭,這幫海漢人遲早都會把手伸進福建,就如同他們在廣東所做的事情一樣。
但漢斯顯然沒有很好地領會到這層精神,在福建沿海用兵,毫無疑問就是給了海漢人可趁之機。特別是范隆根還提到了三個月之前海漢使團在造訪漳州時,十八芝派出刺客行刺失敗,結果海漢人施以報復,直接攻占了原本被十八芝占領的南日島這也是后來大員方面介入的直接導火索。
十八芝鬧事,至少大明和海漢不會把炮口直接對準東印度公司,盡管他們或許也很清楚十八芝的背后是誰在撐腰。但漢斯自己挽袖子下場,那性質就不一樣了,一方面大明可以借著這個機會報天啟年間的一箭之仇,另一方面海漢也可以借盟友的身份堂而皇之地參與到這場戰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