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年9月7日,顧凱所在的船隊順利抵達了昌化港。他在開發昌化的早期也曾來過兩次,不過那時候昌化港連港口設施都還沒有修建完善,從安南黑土港過來的運煤船就橫七豎八地堵塞在小小港灣之外,卸貨基本只能靠鏟子和麻布袋,每次有運煤船到港的幾天,整個港口連同昌化江的河水都漂浮著一層煤灰,情況甚至還不如產地那邊至少黑土港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的散煤裝船,從采掘區運到港口的小火車可以直接將散煤卸到裝船的傳送裝置旁邊,又有比較完備的除塵手段,不至于把煤灰弄得方圓數里內都鋪天蓋地。
不過這次顧凱抵達昌化港的時候,發現這里的面貌比起前次來的時候的確有了極大的變化。首先是港口規模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客貨碼頭也完全分離開來,不像以前那樣混在一處。靠海一側的小港灣成了專門的客運碼頭,而運送物資的船隊則會行駛到更靠內陸一些的昌化江江岸,那里有專門修建的貨運碼頭,并且按照黑土港的設置,安裝了數臺蒸汽動力的干散貨傳送機,卸貨的效率比起以前提升了不止十倍。
其次岸上的客貨通道也已經分離開來,貨運碼頭專門鋪設有一條運輸軌道通往昌化縣城東邊的煤鐵產業基地,專門負責將運至港口的煤炭轉運到產業基地的制焦車間,在那里制成焦炭之后,再用于煉鐵鐵鋼的生產環節。這條軌道也同樣接入到昌化港至石碌的軌道運輸線,一些在三亞生產出來的工程機械設備,也可以在這里裝車,然后直接運到石碌礦區。
喬志亞帶著本地的歸化民干部,來到碼頭上迎接顧凱一行。而與其同行的參觀團成員們,大部分都還在興奮地探討著剛才進港之前所看到的巨艦。
正好在昌化附近海域完成了戰備值班任務的一艘“威嚴級”戰船,選擇了停靠昌化港進行補給,參觀團船隊進港的時候,這艘船和兩艘同行的“探索級”戰船正緩緩駛離海岸。絕大部分人都是首次親眼目睹到這種傳說中的海漢大戰船,自然是免不了要品頭論足一番。
當然了,并沒有人質疑這種戰船的實際戰斗力,因為就在四個月之前,這種戰船在福建大破十八芝,立下了赫赫戰功。福建官府為此還專門出了通報嘉獎,瓊州各地衙門都有抄送,只要是在近期出入過瓊州島的人,都能在各處碼頭和城門看到相關的告示。而兩個月之前又有海漢船隊在福建打敗紅毛船隊的消息傳回來,上百名外籍俘虜還在三亞港進行了游街示眾,不明真相的群眾們自然也把這個功勞記到了這種外形威猛的大型戰船上盡管在與荷蘭船隊的交手過程中,“威嚴級”連場都沒出過,但這并不妨礙想象力豐富的民眾按照自己的意愿編出一套“威嚴戰船痛揍紅毛鬼”的好戲。
參觀團這些人抵達瓊州已經有些時日,在這段時間里沒少被這些消息洗腦,即便是心中尚存疑慮的人,在剛才見過這種戰船的真身之后也立刻變得對傳聞深信不疑了。
顧凱掌握的消息當然比這些外人多得多,很快就把喬志亞拉到一邊詢問道“怎么海軍的人跑到這邊來補給他們的補給港不是在儋州灣嗎”
“主要是裝煤的,儋州灣的儲備估計不夠了。”喬志亞解釋道“儋州那邊又戒嚴了,有些貨船暫時跑不了儋州,正好海軍的船又在附近訓練,就順便過來裝點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