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亞在率部回撤途中仍然遭到黎人的不斷攻擊,不過隨著傷亡的增加,黎人的攻勢也從開始時的瘋狂迅速轉變為外圍騷擾,甚至都無法逼近到海漢民團的五十米之內。這也導致黎人手中的短程和近身武器基本失去了攻擊作用,所能造成的威脅也變得極為有限。與其說是交戰,倒不如說是拖延海漢民團的行軍速度更為恰當。
而喬志亞此時也無心戀戰,在知悉了石碌營地所發生的狀況之后,他也已經很快就想明白了這事大致的前因后果。對方前期搞出來的脫逃、伏擊,統統都是為了將駐扎在石碌的民團主力引出礦區,然后通過在礦區發動暴亂,來裹挾這數千囚犯一起造反。
不得不說這個計劃其實有相當強的可行性,因為只要石碌礦區這邊動作夠快,能夠拿下幾處主要的營地和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石碌車站,那么進山的民團部隊即便殺回來了,也同樣面臨著需要攻克監區、軍營這些堡壘的難題。而石碌駐軍因為地處內陸,周圍又沒其他有威脅的勢力存在,根本就沒有配備重型武器,士兵們盡管單兵裝備不錯,但要打攻堅戰顯然還是會十分吃力。
另外負責追擊的部隊在出發時根本就沒有攜帶多少補給,如果石碌營區失守,那么他們還得面臨巨大的后勤問題。再加上暴徒們可以在營區抓獲不少人質,勢必會令民團進退兩難。到時候再派人去東邊將鐵路多掘斷幾處,昌化的民團也同樣很難實現快速增援,至少沉重的火炮是很難運進石碌這邊了。
如果能達成這些條件,那么以石碌營區和數千囚犯為基礎,組織一支武裝在這里據守,的確具備一定的可行性。至少能在本地的補給品消耗完之前,慢慢策劃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盡管最開始的幾步進行得非常順利,但在后續過程中還是出現了許多讓策劃者沒能料到的變數。裹挾參與暴動的囚犯數目并沒有預計的那么多,而攻打存放數千人補給的監區、車站、軍營,也都接連受挫,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戰果。得不到武器和補給,光是人多并沒有什么戰斗力可言,相反倒是因為目標太大,很容易會成為民團在反擊中的靶子。
喬志亞本來最擔心的就是礦區那邊應付不了囚犯暴動,但聽到顧凱在電臺中說民團已經擊潰暴徒的攻勢,目前礦區主要設施都還在自家掌控當中,他就放下心來了。一個滿編全副武裝的連隊,加上堅固的防御工事,就足以對付十倍于己,只有采礦工具當作武器的暴徒。這些暴徒雖然人多,但在民團這種職業軍隊面前,其實跟待宰的肉雞并沒有什么區別。
幾乎是在此同時,遠在三亞的執委會也已經獲知了石碌鐵礦發生囚犯暴亂的消息。不過因為路途遙遠,三亞這邊也沒辦法在短時間采取有效的援助行動。因為石碌方面聲稱已經基本控制住了局面,又有顧凱這個執委在當地坐鎮,執委會認為目前最妥當的應對措施是召集一支快速反應部隊,盡快出發趕往當地進行援助。
這倒不是執委會信不過當地駐軍的能力,而是這事鬧得如此之大,必須得把涉事人員全部追剿干凈,免除后患才行。特別是目前所取得的口供中表明可能有大明錦衣衛人員參與策劃,這也讓執委會將其與上半年與近期的發生在儋州的兩次刺殺案聯系了起來,因為整個瓊州島上目前已經確認身份的在逃錦衣衛軍官,也就只有趙野這么一條漏網之魚了。發生在石碌鐵礦的這場大亂,極有可能就是他的又一樁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