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楚杰所說的連隊的確有些特殊,是海南本地組建的民團中為數不多以黎苗族裔青年為主要兵源的一支部隊。連隊一百多人當中,有超過百人都并非漢人血統。而組建這支連隊的初衷,其實也就是為了逐步彌合黎苗兩族爭斗百年的裂痕。從成軍之后的效果來看,倒是已經基本達成了軍方的初衷。軍方派出這支連隊的目的,其實倒不是看中他們的戰斗力,而是希望這支連隊能夠在行動中充當向導的輔助角色,協助安南二營完成任務。
除了軍事上的調動之外,安全部的介入也是必不可少。畢竟抓捕錦衣衛軍官這件事,從頭到尾都一直是由安全部在操持。盡管安全部迄今還沒有趙野下落的確切消息,但目前也只有安全部掌握的個人信息最多,要確認趙野的身份肯定得有相關人員在場才行。
趙野如果真是石碌暴動的策劃者,那么安全部目前在儋州的部署就可以說是基本落空了,這么多要員集中在當地也于事無補。在執委會和軍方進行準備工作的同時,安全部也已經致電儋州,命令汪百鎖和張千智留守當地,林南和李清揚立刻乘船南下趕往昌化,以就近獲取情報信息。待后續的作戰部隊從三亞趕過去之后,他們也將協同部隊一起進入山區實施抓捕行動。
當然了,如同過去的每一次軍事行動一樣,不可忽略的一個環節就是后勤保障。深入瓊中山區對于海漢軍方來說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補給。當地多是落后山區,并沒有成型的路網可供大宗補給快速運輸。后勤供應頂多就運到石碌,剩下進山之后的運輸線就比較麻煩了。
喬志亞在率部回撤途中仍然遭到黎人的不斷攻擊,不過隨著傷亡的增加,黎人的攻勢也從開始時的瘋狂迅速轉變為外圍騷擾,甚至都無法逼近到海漢民團的五十米之內。這也導致黎人手中的短程和近身武器基本失去了攻擊作用,所能造成的威脅也變得極為有限。與其說是交戰,倒不如說是拖延海漢民團的行軍速度更為恰當。
而喬志亞此時也無心戀戰,在知悉了石碌營地所發生的狀況之后,他也已經很快就想明白了這事大致的前因后果。對方前期搞出來的脫逃、伏擊,統統都是為了將駐扎在石碌的民團主力引出礦區,然后通過在礦區發動暴亂,來裹挾這數千囚犯一起造反。
不得不說這個計劃其實有相當強的可行性,因為只要石碌礦區這邊動作夠快,能夠拿下幾處主要的營地和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石碌車站,那么進山的民團部隊即便殺回來了,也同樣面臨著需要攻克監區、軍營這些堡壘的難題。而石碌駐軍因為地處內陸,周圍又沒其他有威脅的勢力存在,根本就沒有配備重型武器,士兵們盡管單兵裝備不錯,但要打攻堅戰顯然還是會十分吃力。
另外負責追擊的部隊在出發時根本就沒有攜帶多少補給,如果石碌營區失守,那么他們還得面臨巨大的后勤問題。再加上暴徒們可以在營區抓獲不少人質,勢必會令民團進退兩難。到時候再派人去東邊將鐵路多掘斷幾處,昌化的民團也同樣很難實現快速增援,至少沉重的火炮是很難運進石碌這邊了。
如果能達成這些條件,那么以石碌營區和數千囚犯為基礎,組織一支武裝在這里據守,的確具備一定的可行性。至少能在本地的補給品消耗完之前,慢慢策劃下一步的行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