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這個時空中由于種種原因,他的接任時機已經跟原本的歷史軌跡大不相同,這個節骨眼上有意跟他爭奪總督寶座的大有其人。巴達維亞的議事會里至少有四人,都宣布自己將會競爭這個總督職位,而范迪門雖然手里掌握著兵權,但卻不敢輕易動用這種權力鎮壓其他幾名競爭者,因為這些人都代表了公司的的各位大股東,而這些大人物可不是他這個從庫倫博格鄉下出身的平民能惹得起的。
但范迪門也不會輕易放棄這個機會,因為在他看來,其他的幾名競爭者不過是只會在城堡里夸夸其談耍耍嘴皮子的文人官員,這些人既不知道怎么跟東南亞的土著打交道,也不明白北邊的大明帝國究竟對東印度公司是懷著怎樣的態度。把公司交到這種人手中,那是真的遲早要完。
不過羅杰的這個打算在近期恐怕還難以實現,相比目前海漢民團存在的軍官需求缺口,各海外領地對于農業技術人員的供需差距更加明顯。
海漢農業部的核心成員就是由農業專家袁若修一家人組成,老兩口近年隨著年歲增加,身體狀況日漸衰老,已經很少離開三亞外出,多數時間都是在勝利堡待著,只在重要的會議上露露臉,幫著后輩們制定和審議一些大型農墾項目的計劃。目前農業部挑大梁的是袁若修的獨子袁秋業和徒弟高歡,袁若修的專業領域是經濟作物,但繼承父業的并不是專攻家禽家畜的袁秋業,而是徒弟高歡。
穿越后這五年當中,高歡自然也收了不少歸化籍的學徒,將自己所掌握的經濟作物知識傳授出去。但區區幾十名學徒,根本不足以覆蓋海南島的農業開發需求。海南島陸地面積有三萬多平方公里,粗略算下來他手下的每一名高級農業技術員竟然要負責幾百平方公里的范圍。
當然了,這樣的計算方式并不準確,海南島上可開發為農業用地的區域并沒有那么多,而農業用地中又有一半以上是糧食耕地,用于種植經濟作物的土地面積其實比較有限。海漢在穿越后是從三亞開始發跡,所開發的經濟作物種植區也基本都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區和中南部的山區,高歡和他手下的這幫學徒技術員腿腳勤快一些,倒也勉強能夠覆蓋瓊南及瓊中部分地區的經濟作物種植園了。
不過隨著近年海漢勢力范圍,特別是海外領地的不斷拓展,經濟作物種植園也逐步成為了海外領地創收的重要項目。就連香港島這種以轉口貿易為主要經營項目的地區,也試圖要在島上的太平山、金馬倫山、小馬山、渣甸山等地帶開工建設山地種植園區。
目前僅在香港小小一島上所規劃的種植園,就已經囊括有超過二十個品種的經濟作物。其中油料作物有油棕、腰果等;香料作物有香茅、胡椒、羅勒、香根等;纖維作物有蕉麻、番麻、苧麻、爪哇木棉等;飲料作物有咖啡、可可、茶樹;藥材有砂仁、巴戟、檳榔、三七等;水果的品種最多,有香蕉、荔枝、菠蘿、芒果、油梨、龍眼、番瓜、番石榴等。
當然這些作物也不盡然都適合在香港島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種植,首批栽種的這些經濟作物還是具有一定的試驗性質,如果種植效果不盡理想,幾年之后大概還會換種其他作物。而以安南南部幾處沿海港口為依托的海漢領地,大致也是同樣的做法,只是清單上多了橡膠樹、椰樹和一些熱帶地區所特有的作物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