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克易已經不是第一次到成大朋的書房中作客,但每次來這里,還是免不了被他書房中堪稱華麗的陳設給震懾住。
蘇克易已經是蘇家遷居南洋的第三代,但其文化傳承、生活習慣,依然是以漢人的傳統為基礎,所以他也不難認出成大朋書房中的字畫、擺件、書籍、家具乃至筆墨紙硯,全都是價值不菲的高級貨色。但成大朋本人對此倒是很淡然,蘇克易第一次來作客的時候,隨口稱贊了書桌上的玻璃鎮紙好看,成大朋當即便將其作為禮物贈予他。
蘇克易當時吃驚不已,要知道那玻璃硯臺可是海漢出的崇禎元年五彩紀念版,總共就生產了八十八套,發售時在廣州市面上曾一度炒到近千兩銀子。蘇家大當家蘇鳴崗托人在廣州求購一套都根本買不到,很早就已經是有市無價的藏品了。成大朋年紀輕輕,不但能收藏到這個東西,而且還如此大方,這著實讓蘇克易覺得此人背景和氣度都相當不凡,當下就有了結交之意。
后來成大朋有意無意之間透露,他的家族不僅在兩廣、福建、安南、占城都有生意,而且與大明福廣兩省官場上的大人物都有極好的關系。另外近年在瓊州島迅速崛起的海漢人,也與他的家族有著生意上的往來送給蘇克易的限量版鎮紙,就是從這個渠道弄到的。
當然了,既然有這么多的路子,成大朋家里的生意自然也不僅僅是局限于糧食生意。他很坦然地告訴蘇克易,自己到巴達維亞來開這個米行,其實也只是為了在南洋開辟一個貿易窗口而已。等時機合適的時候,家族或許會慢慢再增加南洋這邊的經營項目。
成大朋的談吐風趣,見識廣博,氣質優雅,待人大方,處處都顯出他的身份不同尋常。另外蘇克易也不止一次遇到有從大明來的海商到“大成米行”拜訪成大朋,一打聽之下,這些海商都說成家在別處對他們的生意多有照顧之處,到了這里自然也要來拜會一下成家的人。一來二去之下,蘇克易慢慢也就打消了原本就不多的戒心。
但成大朋的真實身份當然并不是什么大家族派來南洋打前站的管事,而是海漢安全部南洋事務處特派專員,也是為數不多被安全部列為甲等機密的情報人員。雖然身份是假的,但成大朋這個名字卻是貨真價實并無虛假,他本是廣東清遠人,也的確是商賈世家出身,受過良好的教育,十六歲便中了秀才,在地方上也是小有名氣的青年才俊。
如果不是1628年開始在廣東各處所爆發的天災人禍,成大朋或許會順順當當地考個舉人,然后借助家族的財力去捐個官職,往仕途從政的方向走。但可惜的是他的老家清遠正好便是匪亂發端的主要源頭之一,而成家這種地方上的富庶人家,自然也就成了亂世中首先被匪徒集火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