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馬打藍人也未必會撤兵去救援被攻擊的地方,因為消息的傳播時效性所限,當他們收到消息的時候,其實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天了,他們趕回去也不見得能把入侵家園的敵人給堵住。所以科恩的計劃制定得十分極端,并不是以回防巴達維亞解除圍城之困為主要目的,而是將摧毀馬打藍港口作為了首要任務先毀掉馬打藍的港口,下一步再考慮解圍。
這是一種相當冒險的做法,因為巴達維亞城極有可能因為頂不住馬打藍軍的攻勢,在各地艦隊回防到位之前就宣告失陷。而且即便這些艦隊能夠趁著敵人大本營空虛的時候搗毀各自的作戰目標,也不代表他們的回防就一定能解決巴達維亞城被圍之勢,有可能會連自己的老本都賠進去。但科恩和范迪門商量之后一拍即合,義無反顧地制定了這個作戰計劃,決意要借此跟馬打藍人作個了結。
除了他們本身就具有極為強烈的冒險精神之外,比較客觀的原因就是馬打藍國的討伐已經大大影響了巴達維亞的發展。巴達維亞從1621年初建時僅有一千多人口的海濱小鎮,發展到擁有五萬人口的“南洋大城”,只用了不到七年的時間,但1628和1629連續兩年的戰爭,卻讓這座高速發展中的海港城市減緩了發展勢頭,人口規模不升反降,原本一片大好的形勢也被蒙上了陰云。
如果照著馬打藍人的戰爭節奏走下去,巴達維亞城只有兩種下場,一是被其攻克,淪為馬打藍國國土;二是被連年的戰爭摧毀,無法進行貿易,逐漸走向衰落,到最后逼得荷蘭人不得不放棄這里。不管哪一種結果,都是東印度公司所不能接受的,所以科恩和范迪門多少是抱有魚死網破的心理,即便是保不住巴達維亞,也要讓馬打藍人承受相應的損失到時候馬打藍人搶去的只是一個殘破不堪的巴達維亞,而國內的港口全被摧毀,那么他們所期望的區域貿易中心地位大概也無法再短期內實現了。
最壞的結果,莫過于巴達維亞被攻陷,東印度公司總部毀于一旦,但荷蘭艦隊摧毀馬打藍各地的港口之后,或許能夠劫掠一筆財富在其他地方重新開始修筑據點。雖然這個結果兩敗俱傷,但總要好過被馬打藍人獨占鰲頭或是活活拖死要好。
但如果荷蘭人的運氣夠好,在實現了這一步戰略意圖之后,巴達維亞城依然堅守未丟,那就有別的文章可做了。殺回巴達維亞解圍,截斷馬打藍人的海上補給線,都是可以采取的反擊手段。而其難度就在于時間點的把控,反擊太早,馬打藍人實力留存較多,這打回去的援軍搞不好會變成自投羅網,反擊太晚,讓馬打藍人收到風聲后安然撤離戰場,又或是已經攻克了巴達維亞城,那就失去了反擊的意義。
說到底這是個風險極大的作戰計劃,任何一點意外都有可能讓所有的部署變成廢招,但荷蘭人還是大膽地實施了這個計劃。當巴特等荷蘭軍人在城墻上奮勇拼殺抵抗馬打藍軍的攻勢之時,他們的心中多少都還抱有希望,堅守城池或許能夠撐到援軍殺回來的時候盡管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那具體會是幾月幾日。
不過馬打藍人的攻勢源源不斷,而守軍卻已經愈發地難以招架,眼看城破在即,巴特也有些懷疑能不能撐到曙光來臨的時刻了,所以他才會對成大朋這個新近結識的患難朋友敞開了心扉,連這樣高級的軍事機密都泄露給他。當然了,即便成大朋是勾結馬打藍人的奸細,在這個時候也絕對沒有任何辦法能夠把消息傳遞到地方陣營中去,這一點巴特是可以確定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