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九月,福建方向的事務正在逐漸增多,特別是今年大陸移民的引進工作,執委會已經將福建定為了主要渠道之一。大明中原和膠東地區的戰亂制造了大量的戰爭難民,而執委會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多地從大明接收難民,引入到自家治下地區定居。對于連生存都已經成為問題的難民們來說,只要有一口飯吃,放棄自己曾經的國籍似乎也并不是太大的問題。海漢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充當救世主,不但能夠大量引入人口,而且也可以更多地獲得大明官方的好感。
當然這個計劃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實施的,海漢自身的海運力量并不足以將觸手伸到遙遠的北方,因此還必須要通過轉運轉賣的方式,才能讓北方的難民來到南方。而且海漢在福建談不上有什么根基,甚至連類似番禺李家莊那樣的大型移民轉運基地也沒有建過,并不具備接待大量移民的能力。直到五月拿下澎湖之后,海漢民政部才將籌劃已久的福建移民轉運基地的方案投入實施。澎湖這地方雖然名義上仍然是歸屬于大明,但實際上已經是完全由海漢掌控和支配了,在這里處理大明移民的輸入輸出,毫無疑問要比在福建沿海方便得多。
在進行了三個月的基建工程之后,澎湖的移民轉運基地終于開始投入了運作。出于安全和管理上的考慮,移民基地并沒有建在澎湖本島上,而是建在了北邊的白沙島上。白沙島與澎湖島之間僅僅只有不到兩千米距離,既可以對島上環境進行隔離,又可以很方便地運送人員和物資。而這個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的島嶼地勢較為平坦,足可以輕松地安置下數萬人在島上臨時居住。
目前白沙島上已經規劃建設了五個移民營地,可接納移民數量一萬二千人。雖然暫時只有設計接納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但這已經是目前海漢治下地區除三亞大本營之外最大的一處移民基地了。
之所以要在澎湖建設這么大型的移民基地,是因為執委會認為今后的幾年中,海漢移民的主要來源地將會逐步轉移到戰亂頻發的大明北部地區。屆時每個月從北方運過來的移民數量或許都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而福建海峽的移民基地就將會在這個人口運輸系統中承擔起重要的中轉站職能。緩解海上運力需求壓力,增強移民對南方氣候環境的適應性,讓其在進入海漢社會體系之前能有一個過渡時期,以及防止疫病傳入海漢統治區等種種作用,都是澎湖移民基地存在的理由。
為了能夠盡可能自行解決移民的糧食供應問題,目前農業部已經在澎湖島上規劃了總面積超過20平方公里的集體農場,其主要的種植內容就是糧食和蔬果。袁若修老爺子樂觀地估計,到兩三年之后澎湖列島的農業用地若能得到有效開發,產出的糧食不但能夠供應當地的移民和駐軍所需,而且還可以反哺海南島,亦或是賣到大明。
當然了,在澎湖列島所開發的這些種植園區和集體農場,對于農業部來說只是東南沿海地區農業開發的一道開胃菜而已。農業部真正所看重的地區并不在澎湖,而是臺灣島西部的沿海平原地區。借助當地發達的水系,可以很便利地開辟出農業部所規劃的農場。不過目前暫時還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去實施農業部的構想,所以也只能先拿澎湖這邊的土地練練手了。
九月十一日,三艘福船在白沙島靠岸,為這里帶來了五百多名來自大明北方的難民。這三艘船的老板是福建海商劉振國,專跑北方航線超過二十年,對于江淮、山東、華北等沿海地區都比較熟悉。在海漢開出了誘人的條件之后,他便放棄了之前的貨運生意,轉行起了人販子。
船靠岸之后,劉振國便先行下船,到碼頭上與海漢的港務人員進行交接。港務人員會根據劉振國所的清單,對這幾艘船上所裝載的難民進行清點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