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奈想在自己家鄉乘坐火車的愿望,大概近期還不太可能實現,除非今后廣東易主,讓海漢來掌權,或許還有可能變成現實,不過李奈對此倒是不報太大的期望,畢竟這對于大明子民來說實在有些大逆不道。
李奈和隨從順利驗票上車,與他們同乘甲等車廂的只有五六個歸化民干部,都是剃頭易服的海漢打扮,跟普通歸化民的明人著裝外表大不一樣。不過李奈跟海漢人打交道的程度遠非普通人可比,他一看便知這幾人并不是正宗的海漢人。
這些歸化民干部看起來都非常年輕,頂多也就是二十出頭的樣子,雖不認識李奈,但都對他拱手示意。李奈聽著他們的談論,也與海漢人的北方口音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應該都是本地人,但還是努力在說著海漢目前推行的“普通官話”。李奈不問可知,這些年輕人應該都是由海漢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海漢秀才”。
雖然海漢治下地區并不禁止讀書人參加大明的科舉,甚至還會對赴考的學子有種種照顧措施,但海漢同時也在逐步建設自己的“科舉”體系,自行建學,合格的學生全部安排就業。能夠在這個體系中出類拔萃的人才都會進入到海漢的各個部門中任職,而且入仕的門坎要比大明科舉低得多。在早期入學的一些歸化民青少年,目前都已經陸陸續續地分配到各種海漢官方機構,混得好的如符力、于小寶、張千智、黃雀等人,已經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不錯的成績。
李奈也曾與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有過接觸,知道這些貧苦出身的年輕人對于改變他們人生軌跡的海漢有著極高的忠誠度,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不再將自己視為大明百姓,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海漢人盡管目前大明官方還并沒有承認海漢有這么一個國家存在。
這些年輕的歸化民干部還并不算是最為狂熱的海漢擁躉,李奈知道真正的狂熱分子其實都聚集在另外一個地方,就是海漢民團。因為“金盾護運”的工作需要,再加上他的個人愛好,他曾經不止一次參觀過海漢民團的作訓狀況,也切身地感受過民團中那種近乎洗腦的宣傳手段,普通士兵就不說了,但凡只要帶個“長”的軍官,幾乎都是狂熱的海漢擁護者。毫不夸張地說,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有為海漢戰死沙場的決心,并且也十分熱衷于通過軍事手段來實現海漢的對外擴張。李奈認為如果不是上面還有執委會這么一個權威的機構,會出于全盤考慮保持海漢與大明之間的長期和平,海漢民團大概早就已經發兵攻占珠江三角洲地區了。
李奈望向車窗外,火車正在通過榆林半島與鹿回頭半島之間的海灣,可以看到海邊聯排的巨大的船塢。目前的勝利港造船廠據說員工已經超過兩千人,造船訂單讓這個地方一直處于晝夜不停的運行狀態。每個月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新船從這里下水,而海漢艦隊中超過八成的作戰船只,也都是在這個地方進行建造。雖然這地方的造船數量或許還比不過廣東珠江沿岸的船廠總和,但下水的船只噸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