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年的統治歷史、廣闊的疆域和眾多的人口,卻似乎拿一支盤踞海島的地方勢力毫無辦法,李奈認為這就是目前大明與海漢之間的現狀。如果是五年前的李奈,大概會對這種狀況感到不甘和悲憤,但在與海漢人接觸了幾年之后,他已經可以用更平和的眼光和態度去面對這種現實。海漢人已經不止一次用肯定的口氣告訴過他,海漢與大明之間的文明程度相差了好幾百年,這才是為什么毫無根基的海漢僅用五年時間就能在大明南疆占據一塊領地和數十萬人口的根本原因。
海漢人口中的文明程度并不是指詩詞歌賦之類的成就,而是社會制度、結構、生產力等方面的差距。李奈相信海漢人的說法并不是毫無根據的貶低,因為他們的確是表現出了遠遠超過同時代競爭對手的能力,就算是佛郎機、荷蘭這些在大明眼中看來武力十分強橫的西番,海漢人也同樣聲稱要比他們領先了幾百年。
海漢人以數百人在瓊州島起家,只用五年便經營到現在的規模,而且擴張的速度一年比一年更快,李奈很難想象等他們日后有了十倍于此的土地和人口之后,會達到怎樣的發展速度。到時候別說大明,只怕周邊這些國家加上西番綁在一起,都不是海漢人的對手了。任何人都應該會對這樣的狀況驚嘆不已,但海漢人自己卻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李奈曾經聽不止一個海漢人說過,他們來到這里的目的就是要干一番開疆拓土的大事,建立國家政權,對他們來說也只是整個計劃中的其中一步而已。
當然了,按照海漢人的說法,這個國家是沒有“國王”、“皇帝”這一說的,領導和管理整個國家的,仍將是與現有體制一致的政治模式。如果不是親眼見證了海漢的發家史,任誰都很難相信這種聽起來很荒謬的模式竟然能夠良好地運轉起來。
李奈曾經與陶東來討論過這個問題如果說海漢的文明比大明和其他同時代的國家要領先幾百年,那么到了幾百年之后,君主制的國家是不是就不會再有了
“有倒是還有,但保留下來的皇室基本都會成為擺設。”陶東來當時的回答,他現在還記得很清楚“任何一個國家想要變得更為強大,最終都要擺脫君主制,不過這個過程是需要很多人的鮮血和性命來換取的,甚至可能需要經過多次的反復,還好我們海漢的文明程度已經跨過了這一步。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這個世界不會有哪個國家能夠追上我們的步伐。”
陶東來的話雖然不算特別直白,但已經將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了只要是君主制的國家,就不可能成為與海漢旗鼓相當的對手。而在可預見的一段未來時期,這樣的國家大概都不太可能出現在海漢的周邊范圍。
“少爺,到站了”隨從輕聲提醒之后,李奈才從漫無邊際的沉思中回過神來,起身下車。
還沒出站,各種食物混雜一起的香氣就彌漫在空氣當中。這三亞站外面就是臨春河畔的三亞港務中心,即后世三亞市區鹿回頭廣場一帶,進出三亞港的船只、人員,都需在港務中心登記辦理各類手續,前往勝利港、勝利堡辦事的人也需在這里乘車中轉,因此這地方的人流量極大,催生了大量的服務行業,供應各類餐飲的小販和飯館甚至比碼頭上的商棧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