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些學員在海漢的學習生涯是有天花板存在的,至少在他們獲得歸化籍之前是無法突破上限的。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只有歸化籍的學員才能學到,而外來學員只能學到“怎么做”,卻學不到“為什么要這樣去做”。而快報上所刊登的海漢將要加大教育普及力度的吹風文,李奈認為這也將在未來影響到外來學徒工、委培生在海漢體系中的地位。原本他們或許因為專業人才的短缺,還能接觸到某些關鍵性的崗位和信息,但海漢加大對自己人的培養力度之后,不消多久就會有人逐步填補這些外來者的位置,頂替掉他們在海漢治下的工作機會。這對于某些一心想要依靠學徒挖走海漢核心技術的商人來說,大概并不算是一個好消息。
當然了,快報上的這篇文章將真實目的隱藏得比較深,如果不是李奈這種熟悉海漢政策并且有過深入研究的人,很難在第一時間意識到這篇文章會帶起什么樣的節奏。李奈決定這次回去之后,便要向父輩建言,讓某些生活在三亞又心向海漢的族中后輩得到解放,自行選擇是否加入海漢歸化籍。這樣做或許短期內會承擔一定的經濟損失,畢竟這當學徒也是另外交了學費,不過長期來看肯定會有助于李家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穩固。說不定過個七年之后,這些從李家莊走出去的青少年也會有機會成長為海漢歸化民中的骨干,到時候所能給予李家的幫助,或許就不是學著造個火槍,吹個玻璃瓶能相提并論的程度了。
李奈取過桌上的紙筆,將自己剛才想到的事一一寫下來。否則明天一覺醒來,說不定就忘了此時的一些重要想法。
隨從敲門進來,往書桌上的燈盞里添了些油,撥亮了燈芯,然后換了一壺才沏好的熱茶,悄無聲息地退了出去。
李奈寫完之后繼續翻看報紙,這第二版是他最喜歡的內容,關于民團戰事的連載報道。從七月開始的這一系列的連載已經有十幾期,內容主要是來自今年上半年于福建海峽爆發的澎湖戰役。雖然這場戰役從作戰強度來說其實并不算太激烈,不過由于戰地記者的文筆出眾,對于戰爭過程的描寫能夠讓讀者身臨其境,因此這個連載也是大受好評。據說從連載發布以來,快報的銷量就逐月增加,而且還有繼續上升的勢頭。
李奈最初看了兩三期之后便對這個連載著迷了,還試圖通過自己在海漢高層的關系私下聯系作者,以便能從對方手里直接買到寫好的稿子,免得每一期看完都得等上十日才能看到后續的故事。不過駐廣辦的何夕直接明了地讓他死了這份心思,因為執筆者是海漢民團駐閩指揮官錢天敦的未婚妻羅舞丹,不管李奈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試圖聯系身份特殊的作者肯定都是不妥的行為。
李奈也自然不會傻到為此而引火上身,當下趕緊就打消了念頭。不過這倒是沒有影響他對于這個連載的喜愛,新的一期出來之后甚至要讀上好幾遍才能過癮。
今天這期也書接上回,講到十八芝接連派出兩支船隊與海漢艦隊殊死纏斗,但其目的卻不是為了阻止海漢艦隊攻擊馬公港,純粹只是為了拖延時間,好讓島上的海盜部隊及家屬能有時間撤離當地而已。當李奈看到海漢艦隊最終還是慢了一步,放跑了十八芝主力的時候,忍不住也是為此而扼腕嘆息。不過他肯定想不到海漢軍方其實多少有點放水的嫌疑,為的是將十八芝驅趕向日本列島的方向逃亡,以便今后能夠找到一個合理對當地動武的借口。